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构建广州乡村振兴更为厚实产业基础的提案
时间:2020-05-19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构建广州乡村振兴更为厚实产业基础的提案
提案者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目前,广州市乡镇总户数仍然保持171.1万户的高位,乡镇人口达到571万人,从业人口为348万人。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已经突破了1000家,但相对于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数量,仍然微乎其微。这表明,小农户仍然是支撑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元。
  广州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亟待通过增加政策、资金等要素有效供给,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扶持小农户、发展小农户、提高小农户的强大合力。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利益联结形式单一。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绝大部分只有土地流转一条利益联结纽带,而土地流转方式又以出租和转包为主,这两种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到了流转总面积的95%以上,缺乏入股、托管等更为紧密的新型联结机制。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农助农富农能力还不强。广州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资金、技术、人才、流通、市场等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在通过生产经营纽带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方面数量偏少、能力有限。
  三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辐射功能弱。目前,南沙渔业产业园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很多框架还没有形成,还无法真正发挥对于小农户发展的动能输送功能。
  四是财政资金投向和使用方式存在偏颇低效。从财政资金投入及其实施效果来看,一方面集中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组织的政策取向仍然较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精准度不够,在普惠性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的摊大饼、撒胡椒面等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
  五是扶持小农户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力。在农业保险、金融支农、品牌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政策供给和实际执行情况距离小农户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组织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享现代农业特别是都市型农业价值链条增值的抓手还不够多。
具体建议   具体建议:
  (一)增强小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成果,对全市小农户生产、经营、分布等基本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和系统梳理。重点发展兼具小、灵、巧、特等特点的专业型小农户,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小农户以及贫困户率先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鼓励小农户依托本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岭南水果、花卉、水产、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自主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鼓励小农户通过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主体任务。对创新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增收成效明显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先扶持。扶持小农户利用自然资源、闲置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改造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小农户经营主体加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联盟共享发展。探索建设“双新”“双创”孵化“飞地”,集聚科研、人才、市场等要素,服务、带动小农户创业就业。建设一批直接依托小农户的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示范点。搭建适合小农户、体现公益性、简便、易行、有效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平台。
  (二)强化小农户发展要素保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质押多元而有效的实现形式。引导农业信贷担保等金融支农主体和抓手将服务范围和支持重心向小农户扩展、倾斜,提升担保资金的杠杆撬动能力。进一步丰富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区域特色险种数量,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对保险费用的补助比例。探索实施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建立第三方灾害损失评估、政府监督理赔机制。积极引导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应用信息化手段,简化针对小农户的投保、勘验、定损、理赔等流程,缩短工作周期。尝试将小农户纳入巨灾保险理赔范围。大力培育农村电商、现代物流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小农户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开展寻找“广州十大最美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落实农业生产优惠电价,以小农户为主体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律享受优惠电价,努力满足小农户提升生产能力在电力扩容方面的需求。以“农博士”平台为载体,探索小农户移动端一张网建设,实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一网办理。加快5G网络在农村的覆盖步伐。在坚持标准和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对小农户授权使用的比率,保障小农户在最大程度上分享品牌增值效益。
  (三)优化小农户发展组织形式。开展“空壳社”集中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级评价体系。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办社入社。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特色突出的农户家庭农场。推广生产托管、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定制化农事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小农户提供生产公益性服务。加强供销社新型乡村助农示范体系建设。将共享经济理念引入到小农户合作模式中,在不发生产权让渡的情况下,使农村现有生产资料、人力资源等要素获得更为高效的利用。支持社会力量在小农户密集区域建立冷链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基地、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四)构建小农户发展共赢格局。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将要素集聚优势和产业链条优势转化为带动小农户、联系小农户、组织小农户、提高小农户的强大能力,并将这一要求贯穿于从创建评审、生产经营到绩效考核、验收授牌的全过程,真正将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整体战略之中。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鼓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投放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尊重市场规律、双方平等自愿基础上,探索为小农户设置“负盈不负亏”的特殊股权,探索并推广“优先股”“先租后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试点。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制,将做强、做大集体股权与维护、做实小农户股权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