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化“危”为“机”,新冠疫情下加快发展北部地区康养产业,打造我市旅游新引擎的提案 | ||
提案者 |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冲击,特别是以景点参观、人员聚集为特征的传统旅游业受到了重创,成为疫情下受损最严重行业之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化转型阶段,疫情爆发也为产业提供了突破创新的难得机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需以创新思维拓宽旅游业之内涵,通过发展以康养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业,为广州旅游业打造新引擎、新动力。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广州旅游业带来全面性冲击 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市安全、舒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正经受严峻考验。 疫情发生以来,广州旅游业遭到全面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本地旅游市场基本中断,疫情初期全市65家A级景区基本关闭或部分限制开放,特别是一些位于城市中心区、依赖人气聚拢的文化旅游景点或产品,如荔枝湾涌、北京路及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等重大节事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即使在“五一”黄金假期,全市游客也依然稀少。二是旅游市场主体遭受重大损失,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旅游全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如本地最大旅游企业之一的广之旅集团,一季度营业损失达12亿元,业务下滑近80%。三是旅游关联产业遭受巨大冲击,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也是国家最重要的会展中心城市,在本次疫情影响下,由于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各类会展活动几乎中断,广州依托会展业形成占过夜旅游总人群1/5的商务旅游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此外,由于产业链的牵动,旅游业给一、二产业也带来了较大联动性影响,如工艺品、花卉、食品、灯饰等生产剧减。四是国际入境游“全面停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在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情况下,国际旅游业基本停止,且在将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重启。 |
||
具体建议 | 二、利用康养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新冠疫情的肆虐给我们以重大启示:大力发展以健康、养生、强体为导向、客流分散化为特征的康养旅游业,可能成为重振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大谋划康养旅游产业,为传统旅游业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力,将是推动广州旅游业出新出彩的重要路径。为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完善康养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广州北部山区加快布局康养旅游产业基地布局,在完善交通、文化、体育、旅游、医护、疗养等配套设施的同时,研究推出“康养旅游新基建”。发挥财政撬动产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开展康养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4K”等新技术应用,结合康养旅游高端人群消费特点,加快研发康养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4K视频终端、医疗电子、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带动智能康养服务新消费。 构建旅游智慧应急信息共享体系,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和市场数据集成,并接入城市防疫长效机制,实现源头管控、风险识别与排查、数据监测、预警发布链条化管理。 (二)健全康养旅游产业链,打造强链工程 本次疫情的爆发促使人类重新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疫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将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研学、亲子、康养旅游,体育及户外运动等生态旅游将在后疫情时期迎来发展高峰。围绕老、中、青、幼人群“康复+养生”需求,设计具有北部地区山水林泉养生、养身、养心健康服务的产品、产业体系;加大康养旅游产业链领军企业扶持力度,实施“引进一批、认定一批、融合一批、培育一批”的康养旅游强链工程[ 四个一批,即:引进和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市场前景好且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认定一批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龙头带动作用强的康养骨干企业,融合催生一批康复、健康管理多种业态交叉融合的小微型康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医疗服务、医药研发、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养生保健、商业保险等领域综合知识结构的专业从业人员。],实现全康养旅游产业链的高效融合。 (三)开展康养旅游消费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广州康养旅游产业。 根据疫情对康养旅游产业创新转型的内在需求,建议引导康养旅游企业建立家庭康养与基地康养相结合的全域、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康养消费模式,依托远程诊疗、大数据智能化以及短视频、直播等途径,指引目标人群及病患者开展全周期康养预防、保健与康复活动,为建设社会完整医学链条提供支撑。 为促进康养旅游消费与行业服务,建议市商务、旅游部门参与完善城市旅游消费平台建设,适时推出“安心康养广州游”消费券,刺激疫后康养旅游消费。申报举办国际(广州)康养旅游大会,大力推介广州北部山区的大湾区康养旅游产业基地项目,同时鼓励康养旅游企业开展市场宣传推广活动,对参加组团或自行赴外开展旅游宣传推介的予以展位、交通、食宿等补助。 (四)探索制定常态防疫下的康养旅游“广州标准” 一方面接轨国际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借鉴瑞、日、韩、德等在温泉、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开发中的行业标准;同时充分吸收中医药及康养在有效救治、防控新冠肺炎方面的经验,探索中西医结合、康养旅游融合的“广州标准”。在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充分运用中医药救治、防控,并推动中西医协同作战,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广州在中医药创新与推广上优势明显,应因地制宜构筑中医药康养产业链。 (五)及早开展前瞻性规划,优化各区域定位,盘活及整合山水林泉旅居资源 新冠疫情敲响了人类应对未知风险的警钟,要求现代城市具有更加立体的多层次功能区划,北部地区目前人口稀少,应立足后新冠疫情时代,前瞻布局规划城市功能区划尤其是重要交通枢纽缓冲功能区的设置,并适当优化倾斜配置康养旅游资源,以更好应对未来的新挑战。 积极引入社会大资本,分期推进不同功能的康养旅游示范项目建设。盘活及整合广州市各级政府、集体、个人山、水、林、泉、旅、居资源,协调省属、军队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定位。编制康养旅游业基地专项发展规划,纳入“十四五”重点发展规划,明确北部地区空间布局和各区主体功能,指引已有的温泉镇、南药小镇、国医园、花山小镇、龙城国际更紧密联动发展;明确近中远期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在省、国家等层面达成区域协同发展共识,塑造北部地区康养旅游城市名片,打造康养旅游产业走廊。 |
关于化“危”为“机”,新冠疫情下加快发展北部地区康养产业,打造我市旅游新引擎的提案
时间:2020-05-21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