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广州花园”绿道走廊应更有岭南文化底蕴的提案
时间:2020-05-21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广州花园绿道走廊应更有岭南文化底蕴的提案
提案者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情况分析

  《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长达8公里的云道(空中步道),将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连通,形成山融于城、绿谷赏林、云台览湖三大景区,从中山纪念堂可以一路直上白云山。沿云道所经区域,有众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建议以广州花园绿道走廊建设为契机,充分讲好一条中轴线,看懂广州两千年的故事。

  一、存在问题

  (一)“云道”规划建设与文化旅游路径规划未能有机融合

  越秀山是“云道”的起点,同时,也是城市传统中轴线的起点。《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云道”理念是“山融入城”,但在“云道”起点的中山纪念堂及越秀山,往南延伸1公里就是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北京路上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千年古道及周边各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景观,是广州千年古城最耀眼的明珠。云道规划建设,主要以几座山体及几大公园为线路,突出云山绿谷自然生态,而未突出文化,周边及沿途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缺乏考虑有机融合,并预留路径接口,打造文化旅游路径。

  (二)“云道”宣传推介与其它文化旅游路径主题宣传有待优化

  “云道”以山融于城、绿谷赏林、云台览湖自然生态为主题,而整条线路贯穿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如何让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有效融合,宣传策划与宣传平台的应用很重要。目前人们日常使用的大众传媒软件如百度、大众点评、携程旅游等各种应用端,搜索城市历史文化线路,都是分散式、碎片化的信息,各大景点、美食、导购等宣传推介做到了极致,但在地理位置、历史文脉等旅游路径规划设计上往往是信息不对称、辨识度不高。反映了我们在宣传策划、信息更新上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不够优化。

  如: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与山下的中山纪念堂,其设计理念是前堂后碑,与城市传统中轴线互相呼应的一体化建筑。而现实中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管理各自独立,旅游路径安排没有关联起来,相关宣传介绍也没有详细说明。类似现象暴露了我们在城市规划与文化旅游路径规划及城市形象宣传上,依然停留在各管各段、各说各话,“广州故事”没有讲深、讲透、讲精彩。

  (三)“云道”内涵与既要“享受生活,也要享受文化”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具体建议

  二、建议对策

  (一)细化完善《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让“云道”连古道,彰显城市优秀文化基因

  文化遗产旅游路径是全新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通过“云道”网络,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节点,融合沿线重要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形成游憩通道。

  1.设计云道与往南1公里的城市传统中轴线核心区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地理连接,将周边多处历史珍遗串珠成链,让云道古道,使游人在感受云山珠水秀丽风光的同时,穿越广州千年历史,看懂广州千年文脉,见山也见城,以文化入绿廊

  2.长达8公里的云道所经白云山、花果山、麓湖、越秀山等,沿路及周边散落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以连廊、曲径、休闲亭、观景台、遗址牌坊、碑廊等铺道造景,丰富云道文化内涵,让游人领略岭南文化精髓,满足不同群体的观赏需求。

  (二)恢复越秀山人文历史风貌,着力打造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观景平台和连廊

  1983年在越秀山山体余脉象岗山发掘了南越王墓,后在原址上建起了西汉南越王遗址博物馆,这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与越秀山上几处著名景点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由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历史原因,象岗山与越秀山隔路相望,人们在地理位置和视觉感官上,很难将两者关联起来。建议恢复越秀山人文历史风貌,使越秀山与象岗山相连通,在保留现有南越王博物馆正门的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将博物馆门前路段打造成下沉式广场,同时打造观景平台、步行连廊和停车场等,让博物馆一楼展厅直接与越秀山镇海楼、五羊雕像在地理与文脉上有机相连,尽量恢复越秀山的人文历史风貌。

  (三)省、市、区联动,提升“云道”的影响力和文化品位

  目前,国家和省正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系统梳理粤港澳三地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把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作为加快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将建成首批4条游径,到2021年建成9条主题游径。广州市也提出了名城古韵品位步径、红色文化传承步径、夏街民俗古风悠然步径等16城市主题游精品线路,搭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建设的快车。建议云道建设与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相衔接,体现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相辉映,把云道打造成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中一张靓丽的广州城市文化名片。

  (四)高站位、大格局,系统做好“云道”宣传策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