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打造非遗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非遗文化传承力量的提案
时间:2020-05-30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打造非遗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非遗文化传承力量的提案
提案者 戴俊杰
情况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也是新时代文化焕发活力的重要依托,更是塑造城市独特魅力的法宝。广州作为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23项,但对于1530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关注程度不足与保护力量单一成为非遗传承过程中的难题。广泛引入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挖掘,拯救,保护和传承则是其焕发生机的关键机制,而志愿者服务在其间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非遗文化推动方面涉及的多个主体,包括非遗从业人员,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传承受体等等,广州在非遗文化传播的形式与效果上的不足,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足。虽然广州在非遗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绝大多数公众对于非遗项目的认识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依旧不足,例如对于鼎鼎大名的“三雕一彩一绣”的认知大都停留在表层,对于其他的项目的了解更知之甚少,可以说大部分非遗文化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社会力量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还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目前的互动更多表现为各种民俗活动上非遗项目的展演、非遗文化进校园、周末非遗课堂、非遗培训班等形式,主导力量更多表现为政府发起,社会资源譬如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公众等作为重要的参与方或者发起方来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第三、志愿者服务在非遗的宣传保护上渗透不够。广州是我国志愿服务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291万人。2018年广州成立了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首批队员为30人,主要由高校中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成员构成,并参与对非遗项目的数据调查、整理和宣传。较于广州123项非遗科目,志愿者资源的利用,不管是在人员的数量,还是在人力资源种类的覆盖面是远远不足的。
具体建议    第一,进一步强化广州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人才建设。系统性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更需要懂得如何进行文化传播、市场化营销、法律保护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志愿者服务队的人才不应局限于某领域,应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合作,把法律、市场营销、媒体传播等领域有志于非遗保护的人才囊括其中。
  第二,试点针对具体项目成立非遗志愿者服务分队,让非遗服务进驻社区。广州非遗项目众多,项目分散,且因为铺租昂贵,很多项目传承人选择在家中或者社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建议先选择部分大众体验性较强的例如武术、曲艺、戏剧、舞蹈等非遗项目,围绕传承人成立该项目的志愿服务队,队员可以从所在地的居民中进行招募遴选,以街道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有文化保护责任心的青年以及具备较高非遗理论知识的专家组建。服务分队重点承担及时收集传承人的诉求,并传达目前文管部门对于非遗保护的最新政策,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第一时间接收相关的信息,同时文管部门则可以及时对传承人的诉求进行回应。文管部门可以指导非遗服务队志愿者建设非遗传播载体,包括非遗观光墙、非遗展示楼道等等,增加更多的宣传阵地。同时帮助传承人在街道社区进行常态化的非遗文化传播活动,包括举办社区非遗培训班、交流会、展示表演等等,甚至很多政府缺乏的资源,包括提供物料、场地的支持等都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平台得到丰富与解决。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让被动的传承发展变为主动的融合,形成个体与群体、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三,成立非遗志愿者培训发展中心,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不能仅仅依靠热情,还要有扎实的文化保护理论基础,建议相关主管部门成立非遗志愿者培训中心,对于从事非遗保护的群体进行专业的指导,并系统地对各级政府非遗保护政策、非遗工作现状、及工作方向定期进行培训,确保人才队伍与时俱进。
  第四,完善非遗志愿者的奖励机制。非遗志愿者提供的是无偿的服务,须做好志愿者队伍的激励工作,增强群体的荣誉感,确保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开展。建议定期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一方面对工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卓有成效的志愿者,予以”非遗文化推动标兵”等荣誉的表彰,以示肯定。另外,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赠阅图书、博物馆有偿展览的年卡、公园年卡等公众资源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