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打造沙河顶演艺文化街区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
时间:2020-05-28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打造沙河顶演艺文化街区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
提案者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沙河顶片区具有丰富的演艺资源、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对更新改造迫切的需求。打造沙河顶演艺文化街区,发挥其演艺文化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可以激活文艺团体,盘活文化资源,繁荣演出市场,拉动文化消费,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同时为老街区注入新生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一、打造演艺文化街区的基础
  1.演艺文化资源高度集聚。沙河顶片区是国内少见的演艺资源高度集聚的片区。现有文艺院团、演出场所、演艺培训机构、文化机构等文化艺术单位18家,其中国企9家,事业单位7家;展厅、剧场等演出场所约8处。(见表一)。还有演音大厦、广州美术岭南文化创意园、广东群星影音传媒等文化经营单位和自发形成的演出服装街,文化资源特别是演艺资源高度集聚。据统计,2018年约39万人次观看片区内文艺院团的演出。2.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拥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见表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成为片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3.突出的区位优势。片区位于天河区,北靠白云山,东临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与广州大道相接,距广州东站仅1公里,地铁6号线设有沙河地铁站,交通便捷,为市民、游客未来到街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条件。
  二、打造演艺文化街区的必要性
  1.文艺院团需要激发新活力。一是片区内的文艺院团都是省内或国内顶尖的艺术院团,大部分已完成“转企改制”,但总体经营情况欠佳,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等演艺公司几乎没有经营性收入。二是片区内文化单位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是部分院团在本单位小剧场上演一批剧目,吸引了一些观众,如2018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演出九个剧目,3.14万人次观看,上座率约80%;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六个表演项目,约11万人次观看,上座率约为95%。但受制于片区的文化氛围不足、停车不便、宣传推介不够等因素,演出的影响力不足。当前国内小剧场演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因此该片区演出市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老旧街区需要焕发新生机。一是片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每个文艺单位均拥有各自的排练、演艺等功能建筑,建筑功能高度重复,形成了建设用地与建筑空间的严重浪费。辖内广东工学院(沙河校区)及广东省经贸职业学校等多所院校已外迁,校园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二是片区的环境品质不佳。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断头路多、路面质量差,建筑破旧,停车场设施极度缺乏,缺少优质的公共活动场所,城市更新改造滞后。
  3.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实施》提出“实施广州市沙河片区文化振兴计划”。2019年3月22日,张硕辅书记、温国辉市长调研沙河片区,要求优化完善片区整治提升规划设计,整合片区资源,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打造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集团,为文艺人才展示才华提供舞台。沙河顶片区的文艺院团普遍对振兴沙河顶片区抱有很大期望,天河区也在积极推动,全面开展沙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准备打造“新轴西岸,文化沙河”。
具体建议    参照学习纽约百老汇街区、伦敦西区、上海安福路街区、乌镇表演空间群体等的建设经验,将沙河顶片区改造成为具有鲜明广州特色的演艺文化创意街区。
  1.形成发展共识,编制演艺街区规划。协调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片区单位和居民的现状和需求,形成片区发展共识。在沙河片区“新轴西岸,文化沙河”的总体定位下,结合沙河顶片区演艺文化资源,以“演艺文化街区”为发展目标,补充在编相关规划并报批实施。
  2.引入开发主体,改造提升街区环境。借鉴成都文旅、西安曲江文旅和福州三坊七巷文旅集团等经验,成立国有的文旅发展集团,或者引入大型文旅地产公司、文旅集团,负责片区提升改造和文旅资源开发运营。根据片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演艺的街区定位,从功能完善、环境提升、交通改善、市政配套等四个方面开展片区综合整治工作。包括丰富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增设公园休憩空间、打通市政道路及消防通道、增设停车设施、完善标识系统、整饰建筑立面、建设智慧社区、增设消防环卫等设施,提升片区人居环境、营造片区艺术氛围,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3.整合演出资源,丰富街区演出内容。整合片区文艺院团的演出资源,以平台思维进行统筹。腾挪用地,新建大型集中的演艺场馆,用于大规模演出。对各单位小剧场进行改造以及功能置换,形成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剧场演艺空间。发挥各院团专业力量,结合文化发展趋势,适应潮流,创作、排演一批各具特色的演出项目。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演出节目,邀请国内外知名演艺团体共同创作演出。
  4.引入文化创意业态,建设演艺主题设施。在发展文化演艺产业的基础上,以演艺文化为支撑,通过物业置换、用地统筹等措施,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引进演艺、文创、特色餐饮、民宿、书店、演艺培训等业态入驻。建设演艺体验馆、演艺博物馆等主题文化设施。通过丰富片区功能业态,由原先低端、单一的业态类型发展成为多业态、多功能综合型都市服务片区。
  5.统一街区推介平台,塑造街区演出品牌。搭建街区专业化推广平台,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资源,形成专业、统一的推广宣传。开展演艺文化街区主题形象征集活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标语,借助官方及民间多种途径进行广泛传播,统一塑造街区的演出品牌。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展演、艺术节、话剧节、研讨会、学术论坛、文化旅游节、艺术大赛等主题节事活动,形成全年具有时序性的主题节事推广,塑造演艺文化街区的品牌形象,提升综合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城市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