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时间:2020-06-02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者 李斯明
情况分析    2018年9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广东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指出,到2020年底,全省至少90%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岗位,30%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国内部分地区在推动医务社工发展也有一些先进的经验做法,比如上海医务社工已纳入整个医院体系内,在医院的评价体系指标里,有没有医务社工和社工部已经被列为考核标准;深圳以“岗位设置+项目开发+体制内岗位设置”的多元服务购买模式,推动医务社工服务工作。对比上海、深圳等地区,广州医务社工目前的做法主要是政府购买,投入资金、覆盖范围有限,在做法及回应相关政策文件的执行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3年12月,广州市民政局和广州市卫健委联合推出的市内首个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项目,该项目每年由政府投入60万元,配备4名医务社工及督导,由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联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共同开展服务。2017年1月,该项目进入第二周期,每年政府投入经费180万元,配备12名医务社工及督导的建立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正式运营阶段。该项目从个人、家庭、社会的不同层面入手,关注就医困难患者的心理压力、家庭关系、医患沟通、筹集治疗经费、社区再融入及功能康复等问题,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医院-社区-家庭”连续性一体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根据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医院共305家(含分院),综合医院169家,中医医院40家,专科医院96家。面对庞大的医疗系统,目前广州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相关政府政策文件。广州目前尚没有具体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文件出台。
  2.缺乏专业医务社工人才。目前广州医务社工尚不足百人,医务社工的人数远远不能覆盖整体的医疗系统。医务社工的人才储备也远远不足,广州市内尚未有任何一间大专院校开设“医务社工”专业。
  3.资金局限。从政府投入角度来看,广州市以全球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心位置,每年投入不到200万元作为政府投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福祉事业,这项社会福利受众人群非常有限。
  据悉,2012年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有关部门率先联合发文该文件要求上海市二级以上医院要成立社工部门及配备一定比例社会工作人员。2017年上海已做到大约400-5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医务社工覆盖上海所有公立医院,包括二三级医院。深圳市自2007年开始推动社工服务,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工作机制购买社工服务。据统计2019年深圳市政府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资金达680余万元。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两千年的文化底蕴。今后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及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加大政府投入,造福民众福祉。
具体建议    1.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以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为主,完善推广广州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推动社会资本(基金会、企业等)的投入支持,丰富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内涵。
  2.建议由卫健委、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建立政府为主导的考核管理机制,明确医务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有关行业规定,规范医务社会工作行业发展。
  3.推动人才多途径发展,形成从高校到社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由政府引导广州市内具有丰富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的机构、协会等总结服务经验,形成医务社工培训教材;政府、医院、高校、社工机构联合构建高校专业医务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医务社会工作获得更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