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推动粤港两地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案 | ||
提案者 | 贺惠芬 | ||
情况分析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当前,在社会各界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进程中,我们也看到香港内外的破坏性力量一直没有停止对“一国两制”的干扰和破坏。2019年开始的修例风波至今余波未了,“港独”组织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猖獗,暴力恐怖活动不断,外部势力深度非法干预香港事务,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也对香港保持繁荣稳定、推进“一国两制”构成了巨大威胁。修例风波中,不少大学生和中学生走向街头参加暴力示威,归结原因,在于香港通识科教材部分内容偏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进而导致他们产生错误认识,实施非法行为。认真全面检讨香港的教育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香港教育,尤其是香港的基础教育,必须正本清源。未来的香港青少年应充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国人”的身份、提高爱国爱港意识、成为承担起保持香港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历史重任的香港合格公民。 广东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毗邻港澳,推动粤港两地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两地青少年互助交流、改善香港基础教育生态、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
具体建议 |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鼓励和扶持粤港两地基础教育的办学融合。一方面,广州市政府或教育部门应积极作为,大力扶持在广州开办港澳子弟班和港澳子弟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吸引和鼓励港籍学生返回内地港澳子弟学校就读,并有效解决“双非”儿童的入学问题。推动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课程(DSE)引进广州市的试点,打通内地就读的港籍学生升学通道。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教育团体到香港各个区开办爱国爱港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选拔爱国爱港的校长和教师团队负责办学,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的品牌学校。 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材融合。建议穗港两地教育部门在课程标准、办学指引、学制衔接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并予以落实。加大两地对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和通识课程的交流研讨,克服内地及香港国际学校过分重视英文教学,忽视中文及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学科学习的现象。建立由爱国爱港教育团体与国内教育研究机构组成的教材研发平台,以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为目标,研发、编写、出版可在大湾区内的港人子弟学校和港人子弟班使用的教材,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逐步推进两地教材一体化进程。 三、促进粤港两地教师的交流与融合。着力推动粤港两地教师队伍的常态化互访和情感互动,实行粤港教师资格互认,精心组织高品质的学术交流、教师研训,引导支持更多的港澳教师来粤教学,鼓励推动更多的在粤教师赴港从教,并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 四、加强粤港两地青少年的深层次交流。在推动缔结粤港姊妹校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粤港两地学校交换生项目,为两地青少年的深层次交流、长时间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加强青少年社团间的联系,定期开展各类赛事及交流活动。对于家庭困难并有实际需求的香港青少年,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吸引其到内地读书或培训,协助他们将来更好的融入内地的工作和生活。 |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推动粤港两地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案
时间:2020-06-04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