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发挥科技与综合交通优势,促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0-06-04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发挥科技与综合交通优势,促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提案
提案者 吴志峰
情况分析    【背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2019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举行期间专门发贺信,再一次对建设“海洋强国”做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了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方面指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问题】海洋经济在我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与相临沿海城市比,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大陆岸线只有100多km,海域面积少,海洋空间资源匮乏),广州市海域自北起黄埔老港西港界向南至进口浅滩,形状狭长、面积460平方公里,处于珠江水系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等东四口门的入海口,属于典型的河口型海域。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一是海洋经济发展定位模糊,海洋事业发展目标不清晰,与广州“因海而兴”的海丝之路发祥地的地位不相称。二是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广州集聚了全省大部分的涉海科创资源,但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不足,创新型海洋高新企业少,缺乏国字号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缺乏对海洋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抓手和准确切入点,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洋经济的配套政策。四是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我省和其他沿海地市政府都设立有海洋工作领导小组,但广州没有统一的海洋工作组织协调的机构机制,海洋部门缺乏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管理职能,对全市海洋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亟待加强。
具体建议    一、发挥广州市海洋科技优势,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1、依托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整合内外部资源,大力引进与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2、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主动承接、对接国家重大海洋科技平台、装置、项目落地广州,占领海洋科技发展制高点;3、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加强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子信息(海底定位与水下通讯)、海洋能源(波浪能、潮汐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发。
  二、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壮大做强海洋公共服务业。1、加速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高铁南站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加强“空水铁公”的协同合作,形成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以空港、海港和创新港为核心,集聚与优化配置相关资源,打造枢纽经济区;2、加快广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将广州建设成为集邮轮码头、口岸通关、免税商城、观光旅游和主题酒店于一体的亚洲最大邮轮母港之一;3、提升滨海旅游业品质,发掘海洋文化,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打造新型的滨海休闲旅游产业链。
  三、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意识,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1、开展市域范围内全面的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海洋资产评估,建立与完善海陆统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2、以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为抓手,实施自然岸线保护修复、魅力海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严格海域使用与围填海管控,构筑人海和谐的蓝色生态屏障;3、统筹规划广州市现有14个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参照上海崇明岛现代化综合生态岛建设经验,对海鸥岛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建立大虎岛自然保护地。
  此外,还建议广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海洋事业的领导,建立我市统一的海洋事业管理机制,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