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做大做强会展业 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
时间:2020-06-04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做大做强会展业 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
提案者 梁凌峰
情况分析    会展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和产业效应,对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州作为国内会展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形成与会展经济发展密切配套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交通网络,具备较高水准的会展接待能力和餐饮服务能力,并拥有独具岭南风情的商业步行街和众多购物中心等文化商业旅游资源。但相对于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分别以“政治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等鲜明的城市形象,齐头并进大力发展会展业,确定其在国际会展业中的竞争优势,广州作为国际会展城市的形象还不够鲜明,迫切需要发力解决短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会展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城市影响力。
  (一)会展集群效应发挥还不足。广州会展场馆资源丰富,但各场馆之间的功能差异化定位不明显,存在重复办展、过度竞争的现象,甚至出现类同的展会主题在不同的场馆同期举办,分流参展商和观众,展会不够聚焦不够规模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广州展会品牌影响力。
  (二)会展与旅游结合度还不紧密。参展各类主体一般都有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这与旅游业的组成要素高度契合,世界著名会展企业集团通常选择在旅游胜地或商贸都市组织会展活动。但广州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紧密,与国际旅游目的地还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会展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会议展览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除此之外,广州其他的会议展览的国际知名度不高,虽然有个别会展都冠以国际来命名,但真正参加的外商并不多,规模不大,影响力不足。尤其是举办国际性会议方面,广州市还没形成国内外认可的“国际名片”和品牌效应。
  (四)会展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会展从业人员流动性太大,更新速度快,专业人才不足是广州会展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但起步较晚,对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言人才供给不足。
具体建议    (一)打造规模化会展场馆群。建议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中的会展场馆设置条件和分区定位,打造白云新城会议商圈和琶洲会展商圈。特别是在白云新城,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规划展览中心、鸣泉居度假村、广州体育馆等现有场馆资源,建设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商圈,确定现有的场馆功能定位和新建场馆的数量、规模、主题类型等内容,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会议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场馆群。
  (二)推进会展与新业态融合发展。在重大会展期间,由广州市商务部门牵头,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广之旅等品牌服务商为外商定制商旅融合,提供品质体验,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同时,贯彻落实近期《广州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新业态+会展”模式,建议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场馆率先安装5G网络、VR全景展示,推动数字化产业链等新兴产业与会展融合发展,提升广州国际会展服务能力。
  (三)走会展业品牌化发展之路。建议借广交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大力推动白云新城会议商圈和琶洲会展商圈的建设,拓展广州会展业的国内外市场,弥补广州市面对国际会议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短板。例如,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提升打造成为“国际会议接待名片”,引进国内外大型会议业务,促进行业的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城市影响力。
  (四)实施会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建议商务局、文广电旅游局等职能部门和会展、旅游龙头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多层次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一些高级的策划和营销人才,并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会展人才参与广州会展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