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启动“广州百年音乐家”数字化档案库建设的提案
时间:2020-06-03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启动“广州百年音乐家”数字化档案库建设的提案
提案者 罗洪
情况分析    广州近现代音乐发展经历了百年变迁,是广东地区文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19年至2019年,广州音乐产生和发展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拥有这百年间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镌刻下这百年间时代变迁的文化印记,体现了这百年间在西方音乐影响下的重构与升华。
  1919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广州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音乐家,努力探索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广东传统音乐语言的结合。如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祖籍番禺,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广为人知,祖籍中山的音乐家吕文成,创作的广东音乐曲调《平湖秋月》、《步步高》脍炙人口;
  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夕,广州音乐家创作了一大批富有西方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特质并兼具中国传统调式色彩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创作《思乡曲》的著名小提琴作曲演奏家马思聪出生于海丰县,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山大学任教,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1979年后至今,广州“流行音乐”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在新时期的标志,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所表现出的重要成果。如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音乐制作人陈小奇,创作了《涛声依旧》、《高原红》等影响深远的南派艺术风格作品。
  经调研考察也发现,广州音乐艺术事业建设根植于岭南传统文化,又具备有中西文化互文互融的特性,但近百年来广州音乐家相关研究并不全面,未能全面发挥以音乐文化展示广州城市变迁与成长的作用,未能让广大市民以更便捷的方式赏析本土音乐,发掘深层次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近百年的广州音乐家创作原始资料丰富,但系统的研究有限,基本是秉承静态化、文本化的分析整理,普遍缺乏研究的深度以及乐谱文本背后本土语境与广州文化生态的审视和思考;
  2、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推进,广州音乐资料所需提供的服务基础不断扩大,但广州近百年的音乐缺乏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建设,完整的数据库开发匮乏;
  3、广州音乐文化的群众基础深厚,但由于近年来对本土优秀音乐作品的数字化资料匮乏,不具备传承与推广必要条件,使大量优秀的广州音乐家创作的作品没有出现在各类群众艺术活动中。
具体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支持启动“广州百年音乐家”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技术优势,将近百年广州音乐史中的各类实体资料转化为数字形态,利用扫描、拍摄、录音录像、文字识别等数字化技术以生动的图片、录音、视频等手段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广州智慧城市特色的音乐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建议将广州百年音乐家数据库(1919-2019)初步规划以“乐忆广州”、“百年档案”、“口述历史”、“田园调查”、“粤音有约”、“音教基地”为建设架构,分区分级分时段逐步完成,让这项研究工作成为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凝聚全市音乐家共同创作成长的平台,促进广州音乐实业建设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让研究成果凸显广州智慧城市的风采和新时期音乐作品本土气质,为广州市民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料及优秀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