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用好广州红色革命资源,打造知名红色文化旅游景观的提案
时间:2019-12-30    【打印】 
  

十三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标 题 关于用好广州红色革命资源,打造知名红色文化旅游景观的提案
提案者 文化艺术界
情况分析  一、广州红色革命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广州是国内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存,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初步统计,全市红色文化史迹共230处,其中列入文保(登记)单位的124处,占总数的54%;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106处,占总数的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近年来,广州市非常重视红色革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根据国家和省的工作要求,今年9月,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出台了《广州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是星星多、月亮少,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宣传推介不够深入,群众了解和认知度不高
  根据我们随机采访群众的调查结果了解到,人们对身边的红色史迹普遍缺乏认知;部分红色史迹由属地街镇或村民维护管理,其工作人员、讲解员管理培训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结合得不够广、不够深。
  (二)策划和包装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大品牌效应
  我市红色历史文化的宣传策划和创新思考不够,缺少主题性、系统性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如:威海有“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长沙有“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南京有“一座总统府,半部近代史”。广州是近现代革命的发源地,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完全有条件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在全国叫得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观品牌。
  (三)景观串联整合不够,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备
  由于各处红色史迹的物权类型多样,分别由政府部门、军事机关、村镇集体、社会团体、私人所有,开发利用有难度。如中共三大旧址旁的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原有三幢建筑,现只有一幢收为国有作为复原陈列展览使用,其余两幢仍属私人产权,制约了红色文化史迹的系统整合与活化利用。此外,大部分红色史迹点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备,缺乏停车场、会议室、观众休闲区等,部分景区景点公交线路和站点规划与设置不到位。
  (四)经费不足,影响部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活化
  部分红色史迹点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目前,广州只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廉政、党史)教育基地的红色史迹才能从市、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或相关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如2018年,全市共安排专项资金2775万,117项乡村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红色遗址)保护工程得到了支持。但其他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史迹仍缺乏保护和活化经费。
  (五)红色文化艺术缺乏创意,有待融入现代生活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多形式单一,内涵不丰富,主题不突出,与其他文化资源的链接和创新开发不够;重点红色主题场馆在陈列布展方面内容不够丰富,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运用不充分,互动性、参与性不强;红色文艺作品相对较少,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未能起到明显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具体建议  二、相关建议
  (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红色文化更接地气
  一是把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红色遗址,结合遗址历史事件发生的周年纪念和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拜谒、展览、读书会、研讨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成市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党建活动基地。
  二是红色文化与大众生活和时尚文化相结合,选出部分具有标志性的红色文化史迹,打造成市民举办节庆、礼仪活动的纪念场所,使红色文化自然融合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可参照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利用手段,举办开学礼、毕业礼、成人礼,甚至是婚礼、生日、新年倒数、文艺创作等活动。鼓励各大电影院定期免费播放红色文化题材的电影,让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红色文化更接地气。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作用,建立红色文化史迹和英雄人物事迹公众号,在史迹所在地或相关区域范围内设置二维码,便于民众联网了解相关历史内涵和举办活动的信息。
  四是培育和鼓励红色史迹义务讲解员和义务宣传员。通过招募志愿者、招聘专业人士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宣传,如:英雄的后代、历史见证者、文史工作者、民间人士等,让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中去。
  (二)提高规划和策划水平,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景区
  在全面普查和掌握全市红色文化史迹的基础上,按照“打造品牌,力求精品,突出特色,连片规划”的原则,对现有的红色文化史迹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邀请高水平的规划和策划团队进行概念规划设计和构想,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做好红色文化旅游景观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并提炼出红色文化品牌宣传语。注重史迹点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合理分布、停车场的设置和管理,增设游客与观众休闲服务区等等。建议新开辟的公交线路站名可以考虑增加红色文化景点命名,路面增加红色文化景点方向指示牌,地铁站名报站时增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等。
  (三)注重文化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运作
  引导企业、高校师生或各方面专业人士参与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经营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与大众生活紧密结合,在工艺品、日用品、食品等领域植入红色文化元素,形成设计、研发、生产、营销一条龙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推进市场化运作,在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中增设文化创意产品实体店、旅游休闲娱乐场馆,增强红色文化景观自身造血功能,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一是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遗产的规划建设和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和活化等工作,并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措施。
  二是采取政府主办、企业赞助、市民参与的运作方式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红色故事进校园、红色文化演出艺术进社区等。多方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文化的力量,将红色文化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
  三是鼓励部队、大专院校、企业等以互助共建形式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开发。尤其在红色革命资源附近的单位、企业和社区,更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红色文化积累和沉淀,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设中,结合实际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四是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边远区域的红色景点可与当地生态旅游等项目结合起来,引入社会资本整体统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