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聚焦中共三大会址将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的建议
时间:2021-01-26    【打印】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其所位于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革命策源地”“侨园聚集地”及教育、岭南建筑等多元文化元素,更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衔接地的特征,应以建党100周年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围绕中共三大会址,深入梳理和挖掘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红色革命风貌,进一步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提升区域爱国主义故事的可读性和传承性,激发共同历史记忆,将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一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高地。

  上海、嘉兴、武汉分别以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南湖游船、中共五大会址为核心元素,成功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实现政治、文化、经济全方位收益。
  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开启了统一战线先河,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这是在粤港澳地区召开的唯一一次党代会,为粤港澳地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中心,应以建党100周年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将中共三大会址所在地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广州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等品牌的第一站,予以整体提质增效,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高地。
  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以绝对的区位优势、珍贵的红色资源、成片的历史建筑、浓郁的岭南气息、便利的交通条件,易于形成高地效应,具备打造成为粤港澳爱国主义教育高地的独特优势。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亟需打造一个湾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高地。反思香港出现的骚乱,部分香港年轻人国家身份认同较弱,一定程度上源于香港回归前后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对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缺失。粤港澳大湾区亟需打造一个湾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高地,依托同根的岭南文化、浓厚的血脉,相似的语境,成为凝聚粤港澳青少年新的着力点,成为“润物细无声”塑造青少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核心。
  二是历史资源丰富。作为革命旧址和历史名人聚集地,爱国文化和华侨文化的交融地,有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住宅建筑群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建筑风貌线索达400多处,保留了红色革命记忆,融汇了中西文化理念的岭南建筑群,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历史建筑25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266处,每个路名、每间别墅都能诉说一段历史。重点的建筑有:中共三大会址旧址及纪念馆,中共中央机关春园,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居所可园,南洋烟草公司创办人简氏兄弟住宅简园,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坐标逵园,中国海军科学家伍景英寓所隅园,中国学术殿堂之一的史语所旧址柏园。
  三是现状发展条件成熟。新河浦延续了高品质的历史空间环境,省、市、区高度重视,开展了中共三大改扩建项目(已封顶)、启动建设“东山印象”品牌、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新河浦碧道公园,开创“艺术生活社区”。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与政府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了聚合力,环境不断改善、内涵不断丰富。街区内吸引了多家文创类企业进驻,初步形成具有红色文化、东山传统、民国风情的商旅文商圈,备受青睐的白鸟之歌、逵园、馨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力逐渐增强。
  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的制约问题
  市、区正积极推进打造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5A级红色旅游景区,但该街区的旅游接待能力、文旅品质等受硬件、软件制约,距离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高地仍有明显差距。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一)建筑物产权与现状使用情况复杂,多级管理,保护与活化受限
街区大多院落建于民国年间,养护程度差异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亟待维护保养,部分老建筑存在加建、改造和违建现象,部分现状使用甚至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形象;产权与现状使用十分复杂,大致分为私人住宅和作为公房托管使用(省、市、区属和军队在用)两大类。除了中共三大及部分相关史迹外,极能反映红色文化和华侨史的一批建筑,如简园(恤孤院路24号)、柏园(恤孤院路12号)、春园之一之三(新河浦路22、26号)等具备一定开放条件,但受限于省市区多级公房代管的现状使用等情况而未能实现对公众开放或开放程度不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内部道路狭窄而人流密集、导游路径和标志不系统,行人难、停车难影响参观体验
老街区传统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拥堵,人车争道安全隐患大,严重影响参观体验;街区内住户出行、学生返校等对于公共交通及行车需求很大而停车资源严重不足;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除路牌外,提供给游客的指引和介绍较缺乏,导游路径和标志缺乏体系与特色,指引性差;除了在中共三大旧址和春园之二可以看一些历史信息,其他历史建筑在满足游客可读性体验方面乏善可陈,新河浦故事未能有效宣传,街区核心价值未能充分发挥,难以让游客深入品味并留下深刻印象。
  (三)依托街区内华侨资源和历史名校联系粤港澳青少年的纽带作用未充分发挥
新河浦是全国著名华侨资源聚集地,并有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百年名校,培正从1889年开创以来家族“一门八校”分布粤港澳三地,此处有得天独厚的密切联系港澳及海外华侨优势。各校方虽有开展粤港澳青少年访学交流活动,但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联系粤港澳青少年的纽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成立省市区三级联动协同小组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底蕴深厚,建党100周年及中共三大纪念馆的升级改造为提升整个街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提供了契机,建议市委向省委呼吁,联合成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专项协调工作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省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统筹研究新河浦街区历史建筑物活化利用、交通疏导提升等工作,推进在硬件上提升品质、完善配套,软件上提高定位、升维内涵。
  (二)建议进一步摸查明晰产权与现状使用情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分类推进保护利用
  对属于各级公房的,建议由协调小组分期推进收回并进行科学修缮,建设华侨之家、东山故事馆、粤港澳青年之家等系列文旅配套。近期可考虑加快推进紧邻中共三大会议的恤孤院路7号建筑改建,推进春园(新河浦路22号)的收回、简园的进一步开放。
  对私人住宅,进行一宅一策研究。对于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关联紧密,积极争取业主与政府合作。如柏园(恤孤院路12号)建筑面积1445平方米,在该街区历史建筑中属体量最大,1925年在此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国立考古机构,但现状使用情况十分低效杂乱,建议将其活化利用为广东考古历史博物馆。对于其他的一般私人住宅,建议政府策划指导,引入市场资本运作、社会居民参与的运营模式,适当商业、宜居宜游,重新焕发历史建筑的生命力。
  (三)建议加强街区交通疏导,划建历史文化步行街
  将东至山河东街、西至中共三大纪念馆,南至培正新横路、北至烟墩路的范围打造为历史文化步行街,增强参观体验;在东山湖公园水体或绿地规划地下公共停车场,缓解该片区交通接驳与停车难问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高地定位需求和新时代青少年偏好,优化导游路径,创新标识载体、标识造型,增加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度,协助游客实现深刻旅游体验。
  (四)建议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扩大新河浦影响力
  继续深入挖掘与抢救历史故事,发动居民、区域内中小学生的热情,生动讲述老建筑里的故事和其承载的非物质形态内容,让游客听故事、赏古迹、品文化,引发共鸣。
  (五)建议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节,加强粤港澳交流
  依托新河浦街区天然与港澳及海外华侨的密切关系,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节。利用培正家族“一门八校”分布粤港澳三地的优势,共同挖掘百年记忆,开展有温度、有深度的融合交流,增强港澳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广州要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在更高起点、按更高标准、以更大力度推进新河浦片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