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未来5至10年,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成为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质量、效率、动力的巨大变革。广州市新基建市场整体需求缺口较大,未来处于上升阶段;集中发力新基建,重点平台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产业龙头相对缺乏,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受到经济下行影响,地方政府本身财力相对紧张,而新基建刚刚起步,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投资主体技术、商业模式等尚不明晰,致使大量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对于进入新基建领域仍处于观望状态。建议广州市抢抓风口,深度布局,多方位着力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畅通投融资机制,有效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消费”,“新基建”成为助力我国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国计划投入50万亿元推动新基建的建设。目前,广州市新基建在整体规划以及行业培育上已经走在领先的位置,先后出台《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广州市加快5G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州市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发展规划,在2020年5月签约首批73个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在传统基建效益递减的背景下,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具有渗透潜力的新型基础设施就成为了目前基建投资增长的新亮点。但广州市新基建刚刚起步,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投资主体技术、商业模式等尚不明晰,致使大量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对于进入新基建领域仍处于观望状态。建议广州市抢抓风口,深度布局,多方位着力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畅通投融资机制,有效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广州市新基建投资及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一)市场整体需求缺口大,未来仍处上升阶段
一是5G基站数量需求较大。目前,广州已建成20246个5G基站,网络规模和生态氛围居全国前列,但到2022年计划仍有6万座缺口。二是大数据中心布局总量需求大。广州市的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当前企业数据可存储的不到10%,能开发利用的不足2%。
(二)集中发力新基建,重点平台建设仍在早期阶段
因疫情原因,新基建项目推进受到影响。进入三季度,广州逐步迎来一波新建项目开工,如广州科学城正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中国新基建产业园等的建设。但总体上,全市重点平台的建设仍处于早期筹划阶段。
(三)产业龙头相对缺乏,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广州市在新基建相关产业领域中,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企业,但仍属于中等规模。龙头企业相对匮乏,特别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较少,无法有效实现行业整合,推动新基建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广州市金融支持新基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入的新基建资金来源面临约束受限
2019年,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7.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2865.1亿元,存在近1200亿元的资金缺口。尽管通过上级补助、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结转等多种途径,以及国家提出通过增加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券额度等方式为基建提供新的资金支持空间,但受《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大监管力度要求的影响,地方政府主导的新基建项目所需配套资金融资受到了较大约束。
(二)新基建的投融资主体急需多元化
新基建项目主要以信息科技如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支撑,技术密集、偏重于创新领域。因而,新基建其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会有更高频次的迭代,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持续引入增量资金提供支持。广州市现有的以财政支持和传统银行贷款等为主导的投融资方式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需要更多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投资成分参与,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到新基建中来,以适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
(三)新基建的投融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新基建”一般都集成了硬件与软件,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品联系紧密。由于技术密集的特点,软件往往在“新基建”产品价值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新型基础设施缺乏金融机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更需要在融资形式上予以创新,但当前国内该领域的相关投融资机制仍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也制约了社会资本的进入。
(四)新基建产业链需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支持
新基建往往与产业链布局同步,其建设与运营往往一体化,并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从初期硬件建设到软件安装调试,再到参与后期的运营、技术支持等都需要专业性的机构参与其中。除了资产持有人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外,也需要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与产品,建立与新基建参与者的长效合作机制,配合新基建项目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三、广州市金融支持新基建的相关建议
建议广州市抢抓风口,深度布局,多方位着力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畅通投融资机制,有效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配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新基建的具体指导性意见,明确重点支持方向及领域,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体制,注重加强对新经济相关产业的扶持,形成金融支持全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二是积极向中央以及省级层面争取地方专项债务方面的支持倾斜;对于具有较多公益价值的新基建项目,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积极合作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系统性重大核心项目落地。三是做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通过专项债、PPP等模式支持新基建,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配合降低融资成本、减税降费、加大对研发成本的补贴等方式。
(二)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设立针对新基建领域的政府开发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资本金出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支持新基建领域的统筹发展。二是选择部分与新基建上下游关联的大型国企,通过每年留存一定比例利润的方式,设立国资企业专项基金,通过项目贷款、项目股权投资等方式精准支持新基建的行业发展。
(三)明确市场的主导角色,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活力
一是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重点支持新基建项目,对于相关私募基金备案建立绿色通道,在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二是引导保险资金定向投资,提高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限制比例,根据不同类型保险资金的资金来源和风险偏好引导其定向投资相关新基建的长期项目;鼓励保险资金成为新基建企业的长期战略股东,减小企业的债务压力和融资成本,构建新基建的投资长效机制。三是抓紧国家推出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契机,积极申请国家REITs试点,通过更多元、低成本的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项目投资,助力行业发展。
(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强化产业链金融合作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预售使用权订单质押融资、政府购买服务权益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银行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不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建立长周期投资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出各类主体实施的积极性。二是鼓励银行与大型新基建领域企业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提供完整的产业链融资支持;鼓励工业企业、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公司结成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放创新平台等。三是允许企业在符合法律法规条件下,多元化投资、建设与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国有公司投资建设、第三方公司租用经营等方式,探索更多金融增值服务。
(五)配套金融相关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及模式创新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促进金融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各类要素支撑,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培育产业链。例如,完善IPO和债券发行注册制度,在ABS、REITs等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提供政策倾斜。二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创新投融资机制,实现融资多元化。可通过开发以未来收益权为主、知识产权为抵押的金融产品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基建项目中来。三是充分发挥科创板的作用,加快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相关高技术企业开展并购、上市、发债等业务时,予以更多的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