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强生命认知教育
时间:2021-01-26    【打印】 

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最近各地不时传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孩子轻生的原因,主要是亲子冲突、学业压力大、“亚健康”状态等,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生命认知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和不以为然,以及家校建设的不足。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全社会科普宣传与教育,多措并举做好学生心理防护;二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认知教育;三是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发挥家校联合的有效作用。

  最近各地不时传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给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数字是惊人的。广东这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市也是接连发生多起。《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孩子轻生的原因,主要是亲子冲突、学业压力大、“亚健康”状态等,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生命认知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和不以为然,以及家校建设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心理压力大不懂自我调节,以致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比例逐年上升,超负荷的应试教育压力是造成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的压力,繁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很多青少年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力之下,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当心理压力无法排遣又未得到适当引导时,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部分青少年不懂自我调节情绪,容易产生厌世心理,以致悲剧发生。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逐年上升,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已经提前到了8岁-12岁。学习焦虑、心理脆弱、自责自卑、敏感、易受外界影响等引发未成年人的主要心理问题。而初三、高三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是缺乏生命认知教育,导致对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事实上,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起因可能仅仅是一件小事:被没收手机、和父母吵架、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下降、甚至吃喝不愁找不到存在意义等等。究其原因,是部分青少年从小缺乏对生命珍贵的认知,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各种保护生命安全的知识与方法也是原因之一。目前教育部门已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等,已在努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往往是在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才去想办法纠正和补救,干预手段滞后,导致有的能够纠正,而有的则难以奏效。
  三是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很多青少年最终走上自杀道路,跟家庭教育的错误关系最大,孩子轻生的原因,主要是亲子冲突。家庭支持与伙伴关系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人际协助与家庭支持这两个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支持作用巨大。家庭内部矛盾、缺乏家庭支持等,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家长面对家庭中亲子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平日缺少与孩子沟通,经常打骂孩子,也甚少向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导致发现问题也没有解决办法。
  为此建议:
  一、加强全社会科普宣传与教育,多措并举做好学生心理防护
  1.通过科普教育、专业讲座等形式,来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提高学生自我觉察能力,留意自身的身心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外界压力下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
  2.提供心理防护知识、心理科普类文章等,指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和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加心理韧性,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等或用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积极面对自身情绪变化,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家长、老师帮助。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认知教育
  1.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和生命认知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健康和科技知识的科普教育。让孩子们对自身生命及健康知识有个基本了解,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2.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包括对生命的认知教育。对健康和生命认知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呼吁孩子从小珍爱生命与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意义,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学会自救、或者帮助救护他人。
  3.建议市教育局把健康及生命认知教育划入我市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认真有效督导,以督促建。
  三、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发挥家校联合的有效作用
  1.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学校老师和家长中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提高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指导和引领孩子走出情绪低谷,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2.充分认识家校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联动,如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等平台,老师和家长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学校开展对家长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引导教育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生活起居,积极开展亲子互动,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等。
  3.学校与家庭协同开展有效心理预防与关注。
  (1)开展在线心理辅导,采用“科普教育和专业辅导相结合、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信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和方式,通过电话、QQ、微信等手段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服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网络建立开放式全社会在线讲座,或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群体,或者同龄段小班式在线心理课堂,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辅导面。
  (3)通过联合专业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室等,建立心理危机服务热线和平台,进行有效咨询与心理辅导。在提供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伦理,流程专业规范,避免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