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智慧零售赋能港企以我市为桥头堡融入内循环助力“出新出彩”的建议
时间:2021-01-26    【打印】 

广州市政协香港地区委员

  内容摘要:广州是“千年商都”,一直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穗港协同合作是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我市乃至大湾区智慧零售资源,以我市为桥头堡和升级基地,赋能港企融入祖国内循环和消费链,协助港企创新再出发。

  我市对外开放历史悠久,素有“千年商都”美誉,一直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双循环格局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我市全力把握政策机遇期,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和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其中,穗港协同合作是重点之一。然而结合香港近年局势,深感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纽带遭受冲击、港企及香港企业家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亦是解决问题良机。综上,结合我们社会工作和零售行业从商经验,提出有关建议。
  一、穗港协同合作是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一)穗港经济往来紧密,穗港合作具有战略和经济双重意义
  穗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母语相通,历年来经济往来密切,港资对穗发展起过很大积极作用。截至2019年底,我市历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接近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近二分之一的全市进出口总额,其中来源香港的外资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港资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要帮助。
  中央多次明确全力支持香港融入祖国和大湾区建设大局,与香港进行协同、促进香港融入祖国也是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市“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港企面临生存挑战
  目前港企正面临多重危机。一是近年来珠三角用工成本、环保成本、用地成本等大幅上升,珠三角港企压力巨大,纷纷结业或转移;二是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大量从事贸易的港企亦遭受冲击;三是香港黑暴事件迭加疫情影响,香港旅游零售消费受到重创,依赖内地赴港游客的港企生存艰难;最后,大部分港企内地销售渠道较弱,且销售模式较传统,难以跟上内地日新月异的新零售模式,融入内循环较困难。
  (三)香港政商界均期盼通过创新促进港企融入内循环
  2020年11月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北京与商务部部长会见时提出,希望商务部支持香港企业,在双循环格局下进一步把握内地市场的商机。同月,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介绍了中央支持广东省联同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及有关商会,为港企提供支持,以便港商拓展内销管道和对接电商平台。另外,据岭南大学和香港品牌局等的调研结果,均显示超过80%港企计划进行创新升级以拓宽出路。
(四)大湾区智慧零售赋能基础较强,具备对港企赋能的条件
  大湾区在以在线线下一体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智能零售方面基础较强,并已形成一批智慧零售龙头企业,具备对外赋能的能力。譬如,总部在大湾区的天虹数科,已成为在线线下一体化的智慧零售领军企业,其与互联网龙头腾讯联合成立智慧零售实验室,成果显著,连续多年获得行业顶级奖项,且已开始对外输出,为永旺、屈臣氏、DHC、甘棠(探鱼、蔡澜点心)等企业提供智慧零售升级解决方案。
  二、穗港协同合作对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我市乃至大湾区智慧零售资源,以我市为桥头堡和升级基地,赋能港企融入祖国内循环和消费链,协助港企创新再出发,具有以下意义:
  (一)响应国家战略,在双循环格局下打造穗港合作创新模式
  以智慧零售赋能港企融入内循环为切入点,创造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以实在的销量提升和商机吸引港企港人不断投身内地市场,不断密切香港与内地经济纽带,促进香港融入祖国大局,是我市在双循环格局下探索的穗港合作模式创新,是我市响应国家战略交出的亮丽答卷。
  (二)强化我市经济中心、枢纽门户、科技创新功能,助力出新出彩
  我市将成为汇聚大湾区智慧零售资源、赋能港企升级的枢纽门户;穗港企业联合的创新升级项目和新经济模式将不断在我市诞生,同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创新和丰富消费业态,不断巩固我市经济中心和枢纽门户的功能,助力出新出彩。
  (三)使我市成为港企融入内循环的桥头堡,形成港企创新集群
  据统计,大湾区有超过10万家港企,这些港企以新经济模式融入内循环产生的新增投资、带来的新增产值和就业都非常可观。我市如实施本议案,打造出智慧零售赋能港企的成功模式和案例,将会加速吸引港企在我市探索升级,并逐渐在我市形成港企创新产业集群,使我市成为港企进军内循环的桥头堡。
  (四)带动港人集聚,使我市成为港人居住和穗港人员交流的乐土
  人随产业走、人随机会走是普遍规律。通过实施本议案,我市吸引大量港企聚集挖掘内地商机,并同步打造吸引港人的政策和环境,将使我市长期成为港人生活、就业、创业以及穗港人员交流的乐土。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智力支持,打造港企智慧零售赋能升级智库
  我市应牵头及积极联动香港政府部门、穗港相关行业协会、爱国社团、高等院校、智慧零售龙头企业和行业专家等,汇聚政-企-校-社智慧,成立大湾区港企升级高端智库,深入研究港企情况、痛点、需求、机会点和升级路径等,不断指导和支持产业升级和行业变革。
  (二)依托南沙优势打造港企智能零售升级总部基地
  我市应针对港企新经济需求特点,在政策资源、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产业用地均适宜的地点打造总部基地,承接港企在我市升级融入内循环所产生的研发、营销、物流、商务会议、展览展示等经济活动的产业空间需求,孵化创新项目,形成港企总部基地集群。
  我市南沙区具有“三区一中心”的优势,且正在重点推进粤港深度合作园建设,是承载上述需求最理想场所。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半小时交通圈覆盖大湾区核心城市,便于港企新业务联动大湾区各地;广深港高铁联通南沙和香港,方便港人频繁来往;港科大广州已落户南沙,能够与港企创新事业很好协同。因此,我市可考虑在南沙打造港企智能零售升级总部基地。
  (三)推动智慧零售龙头企业推出港企智慧零售升级方案
  我市应通过政策鼓励、牵头引导等方式,推动智慧零售相关龙头企业推出港企智慧零售升级业务,主动研究港企特点需求,针对性推出智慧零售升级方案和业务,包括但不限于:
  *以在线线下一体化零售模式,赋能港企全面触达内地消费者;
  *利用消费大数据助力港企开展精准高效营销;
  *利用直播、短视频、社群营销、网红和KOL带货等新的销售手段和工具,帮助港企拓展内销市场;
  *通过数字化工具帮助港企重构面向内循环零售的供应链体系;
  *将大数据工具、柔性生产技术与港企的创意设计和高质量生产结合,实现消费者参与的个性化定制生产;
  *将内地智慧零售龙头的精准营销、品牌背书与港企产品(代工类港企)组合,打造零售爆品,助力港企产品出口转内销融入内地消费链。
  (四)积极引导港企在穗与龙头企业结合开展升级尝试
我市应指定专门部门,多渠道的向港企宣传推广我市助力港企升级的政策和方案,不断引导港企在穗尝试升级探索。一是对接香港贸发局等相关部门,通过香港官方推介对接港企;二是与香港相关行业协会、爱国社团等合作,带动和对接大批港企;三是定期举办穗港企业交流对接会、宣讲会等,宣传政策和撮合项目;四是在港委任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担任宣传大使,作为我市一个在港宣传窗口,及对接港企升级的咨询和业务。
  (五)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打造标杆案例和示范效应
  我市应优化对参与智慧零售升级的龙头企业和港企的政策支持,对升级赋能方案研发、港企人员培训、项目启动、风险损失等给与一定补助,对港企在我市创新转型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奖励评优,树立成功标杆。
  对成功案例还应通过穗港两地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科技企业和港企在穗结合进行创新升级。
  (六)搭建支撑体系和交流平台,全面支持港青来穗创业就业
  香港青年群体的发展和归心是香港融入祖国大局的关键;且在疫情影响下,香港青年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女性失业率大幅攀升,来穗就业将是一条可行的、重要的出路。
  依托上文提到的南沙港企总部基地,我市可同步打造国家级孵化器和港青创新创业基地,配套建立创业导师、孵化服务、政策和技能培训、创新大赛、人才俱乐部等服务和支持体系;联动创新升级的港企和智慧零售龙头企业,推出港青实习就业项目;我市还可对接香港政府「展翅计划」和「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等青少年就业支持项目,开展在穗实习就业。通过上述多项举措,全力引导港青、尤其是香港青年女性来穗实习、就业、创业。
  (七)同步打造港人宜居环境,吸引港人在穗定居
  硬件上,可依托上文提及的南沙港企升级总部基地、或我市其他港企港人较密集的小区,完善适合港人的生活配套,如建设港人子弟学校、港式幼儿园、港式饮食和生活服务配套等,吸引并留住港人的同时,打造成我市居民和游客喜爱的港味特色消费网红打卡地。
  政策上,贯彻落实好各项港人大湾区便利化政策措施,积极解决港人在穗生活的税收、社保、医疗、教育、执业等方面的障碍。其中,港人跨境支付是值得一提的关键一环。目前香港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作相应的技术准备。如果我市能够积极试点跨境支付工具,使港人能够作出实时、跨银行或平台和跨境的资金调拨,将极大便利港人在穗学习、生活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