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今年广州“两会”政协委员在提振经济、促进大循环方面带来了哪些提案?
在1月28日“政协大会”开幕首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委员们高度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议题,同时关注推进解决民生实事问题。
其中,民进广州市委员会提交本次大会的集体提案可谓囊括了群众的“吃喝玩乐”需求。记者梳理这些提案发现,貌似简单的“吃喝玩乐”,在政协委员看来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发展议题。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些议题对于促进消费升级、经济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擦亮“美食之都”品牌
《提升“美食之都”美誉度 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民进广州市委员会提交的界别提案。
该提案指出,“食在广州”一直是广州的传统城市名片,广州饮食文化中西汇聚、多元融合、美食经济也有史可循,但目前广州市餐饮业存在大而不强,引领不足等问题。
举例来说,虽然广州是中国首个拥有“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但一直未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相比于已经获得“世界美食之都”认证的顺德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存在许多差距。
该提案进一步指出,广州美食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推广的力度还不够,缺少影响广泛的名食、名店、名厨、名人;没有形成美食文化助推经济双循环的确切路径;本土菜系缺乏发展规划指引,老字号及民间小吃的保护、传承投入力度不够,餐饮类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远远落后于北京、四川等地区;餐饮文化底蕴、广州饮食文化情怀的挖掘还不够,仍然缺少享誉全国的饮食故事。
为此,该提案建议,首先着力于提升粤菜世界知名度,推进米其林餐厅认定。加大“名菜、名店、名人、名厨”培养和引进,适时多次举办专项、专题及综合性美食节,讲好广州美食故事,打造“食在广州”美食情怀,推出和及时更新官方《广州美食指南》。
第二,建议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美食地标。以点带面,建设一批与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匹配的顶级美食地标。
第三,建议全时兴盛,繁荣夜间经济。广州地处亚热带,群众素有“叹早茶”“吃夜宵”的传统习惯,在发扬早茶特色同时,可借鉴台北士林夜市、板桥南雅夜市的模式,在不扰民的前提下,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设立夜市经营,并以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老店名号来此经营,繁荣夜间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打造全时兴盛的广州美食传奇。
第四,擦亮名片、提升“美食之都”世界美誉度。建议市政府尽快启动“申都”工作。
第五,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助力广州成为让大家“吃得好、留得住、忘不了”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关键词:新式旅游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的另一个提案关注广州的旅游环境。这份名为《大力提升工业旅游发展能级 激发老工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案,关注一个比较新颖的旅游领域。
提案介绍,2003年始,广州工业旅游进入了萌芽期,2016年进入发展期。但在2020年8月发布的20条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中,广州市仅有2条精品线路入选。
根据2018年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会专项研究成果显示,广州位列“工业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前10名。现有4A级工业旅游景点2家,3A级10家。工业旅游项目及领域包括:1.高技术企业:以广州科学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钢铁厂、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以及正在开发的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2.知名制造业企业:以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珠江钢琴集团、珠江啤酒集团、广州日报印务中心为代表;3.大型生产型企业:以本田和风神汽车公司、珠江钢铁厂、珠江啤酒集团、广州日报印务中心的厂房车间、南沙开发区港口码头为代表;4.特殊行业企业:以长洲岛海军基地、广州白云山空军基地、广州天文台、广州珠江电厂等为代表。其中,以珠江啤酒、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广汽新能源汽车工厂、广州香雪制药、广东科学中心、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等知名企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融工业观摩、考察、学习、研究及商务于一体,包含对工业遗迹、工业场所、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参观,也包含对工业文化和文明的体验和感悟。
该提案指出,广州的旅游及配套产业十分发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政策指引相对欠缺。目前,广州尚未制定专门针对工业旅游的政策文件和工业旅游发展规划。
二是工业旅游产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和稳定、普适的产品供给体系。2019年统计口径内工业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16.94万人次,占主要景区接待人数的0.09%。工业旅游项目多以参观游览为主,内容较简单,缺乏丰富性及参与感,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三是工业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没有形成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旅游纪念品开发参差不齐,与旅游客群对于精神审美及物质便利性的需求存在差距。
该提案建议,借鉴江苏省工业旅游区规范与评定办法、皖西制药和青岛啤酒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经验,着力打造大湾区工业旅游品牌,推动广州焕发城市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具体包括,制定工业旅游开发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工业旅游龙头品牌。构建生态体系,建设并扶持工业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等。
关键词:消费升级
“广州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新型消费,以新消费引领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着力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1月28日下午,在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阶段,梁晓玲委员代表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发言,她执笔的提案名为《培育新型消费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今年政协大会上,这一议题具有普遍性,有多位政协委员共同关注。
该提案指出,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地随即出台发展意见或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新消费发展,将新消费作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抓手。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的消费潜力巨大,拥有1530万人口,2019年接待游客2.54亿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2年稳居全国第三,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全国城市第一。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对新消费趋势把握不足,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能力有待提升,产品更新速度远低于市场需求的热度;营销手段滞后,跨界融合不足导致难以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尚未针对新消费的特点制定出台针对性的扶持和监管措施。亟待提升消费时尚引领力、消费品牌影响力、服务消费体验度、消费模式丰富度和消费国际化程度,提升政策和监管精准度。
梁晓玲建议,将新消费纳入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出台《以新消费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和新消费三年发展规划,建设“新消费示范之城”。明确以新消费为引领,以顺应消费升级的分众化、个性化、品质化、社交化、便利化和体验感趋势为目标,开展新品牌、新服务、新业态模式、新场景“四新”培育工程,推动技术赋能、文化植入和跨界融合,提高广州消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借鉴其他城市消费场景建设经验,以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为目标,打造‘最广州’新消费场景。” 梁晓玲建议,策划包装时尚潮流商圈、特色主题街区、岭南文化新风、海丝文化漫步、主题乐园度假、乡村生态休闲、艺术演艺品鉴、全民健身体育、未来时空沉浸、社区邻里生活等十大类新消费场景。
该提案还建议:开展“广州新国货”品牌培育计划,将新品牌培育纳入定制之都、直播电商之都建设。创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云端广购”,借鉴杭州银泰百货,推动广百等百货以导购直播、全景直播等形式,打造购物消费新体验。举办“云端美食节”,组织主厨直播、网红吃播、美食打卡等线上活动,引流线下消费。支持小店发展线上预订到店服务和到家服务。统筹教育、医疗等领域优势资源,培育线上生活性服务业平台等。
梁晓玲向记者表示,餐饮、娱乐、消费既是群众的生活需求,又与一个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息息相关。在经历了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建议广州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促进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创业团队向广州聚集,培育一批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典范;着重发展定制消费新模式和沉浸式产业新业态;支持企业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沉浸式购物、旅游演艺、娱乐体验,引进沉浸式主题乐园等。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广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团队
【记者】刘冠南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梁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