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信息时报》:广州公共场所AED普及率仍然偏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加快推广并建立AED急救应用体系
时间:2021-01-29    【打印】 

  □本版统筹信息时报记者吴瑕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黄骆何小敏吴瑕陈绵钦李元源

  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徐敏

  近年来,广州公共场所配置AED的问题一直备受媒体和社会关注,近两个月来,广州地铁加快了AED配置,已于上月18日和本月21日,分两批在地铁车站安装了109台AED。昨天,广州市两会拉开帷幕,市政协委员岳朝阳、谭国戬,市人大代表马粤君分别递交提案,建议广州加快推进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落实。

  记者获悉,日前,广州市卫健委在政协委员提案答复函中提到,已启动《广州市公共场所AED配置计划》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采购AED设备及配套设施2000台,培训初级急救员2万人。

  记者走访

  市内体育场馆几乎没有配备AED

  据公开信息统计,去年以来广州已发生三起在公共场合倒地猝死事件,其原因均为心源性猝死。而最近一起报道就是发生在上月1日晚,一位运动爱好者在天河体育中心内跑步时发生的猝死事件。2019年,一位篮球爱好者在天河体育中心打篮球过程中亦突然倒地猝死。

  对此,不少市民以及体育爱好者提出,体育场所是否更应该设置AED,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连日来,信息时报记者走访广州多间运动场所发现,暂时均未配备AED。

  天河体育中心:

  办体育赛事会设临时医疗急救站

  近日记者来到天河体育中心,记者发现天河体育中心设置的指示牌上有应急医疗救护标志,但是记者顺着指引却很难找到应急医疗救护点。同时,场馆内多个同样的指示牌的指引都很不明确,且常年在体育中心内工作的保安和环卫工人都表示不太清楚应急医疗救护点在哪。工作人员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表示体育中心内没有医疗救护点,有的表示体育中心内只有在举办大型赛事的时候,才设置临时的应急医疗救护站。

  多间体育场馆

  工作人员“不知道什么是AED”

  记者还走访了城内部分健身场所以及球类运动场。在越秀区某知名健身连锁店内,记者看到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锻炼身体。然而,记者在健身房内并没有看到AED设备。记者问健身房工作人员是否配有AED时,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道什么是AED”,当记者解释是心脏自动体外除颤仪后,他们表示健身房没有配备。记者也走访了位于海珠区的多间体育场馆,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记者看到各类体育场馆内都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不乏70岁以上的运动爱好者。但是,当记者问场馆内是否配备AED时,无一例外,答案都是没有,大多场馆内工作人员连AED是什么都不太了解。

  市政协委员谭国戬:

  应由市政府牵头制定AED配置规划

  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委法制委副主任谭国戬在其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AED的配置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落实的建议》中指出,目前,广州市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对AED的重视并不够,公共场所的AED普及率过低。以广州市大学城为例,“救命地图”小程序上显示偌大的大学城只有一台AED,在中山大学东校区的体育馆内。另一方面,AED已在深圳地铁内实现了全覆盖,深圳全市的公共场所内已安装了3500台AED,与之相比,广州市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步伐明显滞后。

  为此,谭国戬建议,应由市政府牵头制定《广州市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对未来5~10年广州市全市AED的配置提出一个具体的规划,并明确规定哪些场所必须配备AED设备;同时,在政府立项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自行购买AED设备,倡导社会慈善机构或企业捐助。

  市人大代表马粤君:

  可考虑社会采购、政府管理模式

  2020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增城宾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粤君就提交了关于在广州市公众场所配备AED的建议,他一直十分关注AED配备进度。马粤君告诉记者,提交建议后,市卫健委很快就给出了答复,对推广AED表示认同,并计划逐步推进。

  马粤君介绍,此前广州也有部分场所配备AED,但因为没有系统管理,设备维护、使用率等方面存在欠缺。市卫健委在答复中提出设想,由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建设统一平台,系统联网,将这些设备更有效地管起来,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和使用维护。同时,可能会推动相关立法或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要求诸如地铁等人流密集场所配备AED。

  “如果立法明确哪些场所必须配备AED,目前而言则应当务实一点,”马粤君认为,主要是交通枢纽、人口密集场所等,比如地铁、机场、火车站、人口密集的大型商场、大型游乐场所(如长隆),对其他场所则应当是提倡性的。要因地制宜,而不是要求覆盖到所有的角落,不要给社会过大的压力。

  设备配备资金从哪来?马粤君认为,要从广州的实际出发,可考虑社会采购、政府管理的模式。马粤君说,尽量不要增加企业负担,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负担。此外,还可考虑通过扶持或其他方式降低设备成本。

  设备装了,谁来用?马粤君说,卫健委的答复中也曾提出设想,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地铁等主体有义务针对内部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包括AED使用的培训。“如何培训?怎么认证?肯定是由政府来主导。”马粤君说,培训应当由卫健部门指导来做。

  “有的会用,也不敢救,怕救了摊上事。”马粤君说,答复中还提出设想,在立法层面明确急救免责,“就是万一出现事故纠纷,首先你是善心善意的”,要进行相应免责。今年两会期间,马粤君还将继续关注AED配备问题,希望能有所推动。

  市政协常委岳朝阳:

  配备AED还要同时培训专业急救人员

  配置了AED,但不会用怎么办?对此,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专职副主委岳朝阳在其提交的提案中,对于AED投放数量增加后伴随而来的培训问题提出了建议。他指出,今后随着AED在广州投放数量的增加,广州应从急救立法、设备投放,到建设急救设备共享平台、急救服务指挥调度平台,再到建立专业急救队伍、急救志愿者队伍,推广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等,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AED急救应用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AED的救命功能,让广州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

  其中,应全面推动在体育场馆、学校、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商场、宾馆、酒店、政府办公大楼、写字楼、社区等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和经过培训的专业急救人员。

  对此,谭国戬也建议,广州目前的急救培训应将AED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与心肺复苏术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和演示,让群众了解如何实际操作AED,以防止市民不知或者不敢操作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