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关于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东盟)地区 华文教育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时间:2020-11-26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东盟)地区 华文教育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者 冯广俊
情况分析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在暨南大学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据国务院侨办数据,在6000多万世界华侨华人中,东南亚地区(包含东盟10国以及东帝汶)的华侨华人超过4000万,占比68.62%,他们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交流互鉴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004年开始,广州市坚定文化自信,连续十多年支持广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开展华文教育事业,组织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一带一路”(东盟)地区500多名海外学员来穗学习幼儿师范教育,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外文化实践,包括组织学员参观广州陈家祠、洪秀全故居、开平碉楼、番禺宝墨园等岭南侨乡景观,体验佛山南风古灶,领略红船粤剧文化、岭南中医药、木偶、广绣文化,参与“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春节花市活动,与我市东南亚归侨侨眷开展联谊交流等等。通过系列文化实践,促进了岭南文化传播,增进了海外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但是,由于老一代华侨华人逐步老龄化,土生华人(出生在海外的华裔)主要接受英语和当地语言教育为主,加之国际形势的影响,当前我市以华文幼师班为主要抓手开展海外华文教育,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支持手段不够。文化传播的手段主要是参观和体验,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互鉴。
  二是参与范围不广。培训班的受众面仅仅是学员群体,没有覆盖更多海外华人社团、中文学校等机构。
  三是学历层次不高。目前华裔新生代来穗留学并未授予相应的学历认证。
  四是品牌效应有待加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地,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理应走在前列,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具体建议   1.加强支持力度,拓展幼师班文化实践的外延。建议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更广泛的文化社团、协会以及重点文化界人士,按照“一带一路”(东盟)地区华侨华人的不同特点,更加精准地提供文化作品、宣传品。近年来广州粤剧院、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多次组织交流团赴新加坡、泰国演出“狮城粤剧节”、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将岭南文化与各国民俗较好地结合,增进了交流。
  2.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海外华裔新生代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建议教育部门多引导东南亚来穗留学生参加全市、全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关文化类讲演和盛事;外事(港澳办)等部门发挥港澳资源优势,协助教育部门及学校建立学生团队互访联谊机制。近年来市教育局举办多届“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人文湾区少年行”等项目,市侨联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都可以把东南亚来穗留学生纳入进来,实现学生之间的文化碰撞。
  3.通过来穗留学生群体,延伸与海外组织的联系交往。每一位东南亚来穗留学生,背后都有委派他们的海外中文学校、侨社团。建议教育、侨务、外事部门通过幼师班平台,加强与海外侨社团、中文学校的联系,通过他们与当地民间组织取得更多共识,推动广州国际交流合作。
  4.抓住留学生在穗学习的时间窗口,放大人际传播的效应。据摸查,东南亚留学生在穗学习结束后,回到所在国家大多继续从事幼教事业或继续深造。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优化幼教课程,加大传统文化的浸润,让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世界各地。
  5.加快推进广州幼师集团化办学和专科学校(筹)的建设。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省内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建议侨务、外事部门在海外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华裔新生代来穗求学深造,促进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据悉,该校已试点面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颁发大专毕业证书,专科学校建设项目已选址在增城。下一步,建议教育部门支持该校向海外留学生授予学历认证,建设部门以及增城区政府继续支持该校校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