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提案 | ||
提案者 | 蔡启良 | ||
情况分析 | 近年来,广州在口岸基础建设、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强化协调机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南沙港缺乏欧美航线。截止2018年,广州港共209条集装箱航线,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港、宁波港和深圳港。但广州海运航线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尤其在东南亚较为密集,严重缺少欧美航线。 二是南沙港万吨级泊位不足。截至2018年,广州港共有556个泊位,位列全国第三,但万吨级以上泊位仅96个。大型泊位不足严重制约企业降低海运成本。 三是海铁联运发展相对落后。宁波港海铁联运居全国第一,联运箱吞吐量超50000箱,而广州仅1000箱。广州海铁联运路线仅10条,不及宁波的60%。 四是“智慧码头”建设有差距。广州“智慧码头”建设在新技术监管智能化和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方面相对于青岛、天津、上海等先进港口仍有改进空间。 五是通关查验方式需精细化。如动植物产品的检疫时间太长,农产品检验时间10—20天,码头不能满足产品保存要求;冻品查验需转换查验地,但查验平台冷冻条件不足。 六是码头作业流程仍需优化。深圳港车进码头后自动发码头运抵报告,而广州要等报关结束后才能发运抵报告。上海港等已开展“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试点。 |
||
具体建议 | (一)提升口岸基础条件 1.拓展海运航线,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培育现代港口龙头企业。 优先引入国内外著名的班轮公司(航运企业),与广州港港口企业合作,促进国际航线的开辟。积极引进港澳物流集团公司投资,提高广州港对周边资源整合。 加快南沙港大型深水泊位的建设以保证大型船舶停靠,充分利用大型船舶降低海运成本。同时,完善周边产业配套,包括教育、医疗、娱乐资源的建设。 2.研究和发展多式联运,提升口岸货物集散能力。 积极拓展“海铁联运”、“海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逐步建立“海陆空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物流体系,打造亚欧贸易枢纽。 加快南沙港铁路的建设,开拓南沙海港与白云大朗中欧班列货运站场的铁路连接,使货物直接装卸至铁运班列。 积极探索空运费用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和欧美国家的航空货运航线。 3.完善机场货站设施及周边公路建设 加强机场周边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专门货车停车场,避免货站拥堵现象。同时扩大仓储理货规模区域,加强机场保税仓规模建设。 (二)加强贸易政策倾斜 1.打造国际商品贸易集散中心。 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广州形成“粤港澳-主要进出口市场-一带一路”的三重商品贸易集散中心。 2.促进南沙自贸区贸易自由化的大胆探索。 结合南沙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借鉴上海、浙江、湖北等自贸区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全方位贸易自由化。 (三)促进贸易便利化 1.优化码头作业流程 在不影响海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将运抵报告发送时间提早至拖车进闸机的时间。 打通码头“卸船直提”、“装船直送”和“到港即查”作业通道。无查验货物直接装车提离;有查验且过机查验货柜卸船直接送至过机;有查验且人工查验货柜提前预约,卸船完成即送至查验平台查验。 2.加强应用新型信息技术。 努力实现“单一窗口”、码头、船公司等数据互联互通。运用区块链技术,报关单数据上链,减少人工审单。 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证书”、“原产地证”单据采用电子化提交方式。提高机检率,降低人工查验率。 需较长化验时间的农产品,探索实施“先通关,后查验”模式,允许农产品先提离码头,结果出来后方可流入市场。加快南沙港冷库建设,对冷链产品设立封闭式查储平台。 |
关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提案
时间:2021-01-19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