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传承“非遗”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 | ||
提案者 |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 ||
情况分析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地区,广州市规划未来5年要改造183条城中村,如何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保护和活化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推动产城融合、文脉传承、人居环境改善,尤其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需要我们思考。 一、现状 (一)广州市新一轮城市更新涉及多条城中村 根据广州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广州计划用5年时间推进183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并提出建立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地块详细规划”分层编制和刚弹结合分级审批的管控体系,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单元总建设量等刚性指标由市政府审批,确保全市规划“一盘棋”,为产城融合、文脉传承、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二)广州城中村里保留了较多的“非遗”文化元素 据了解,广州城中村保留了一批活态“非遗”文化元素,主要为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医药技艺、商贸文化等。广州城中村凭借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并延续下来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以民俗文化为例,如:正月二十四“生菜会”、二月十三“波罗诞”、四月十七金花诞、端午赛龙舟、七月二十四郑仙诞、乞巧节“摆七娘”传统,以及各城中村的祠堂祭祀活动、祭品制作、婚嫁和丧葬习俗、舞蹈音乐等。 (三)广州已在部分历史街区“非遗”元素保护传承方面形成了一些示范项目 广州市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聚集区建设和跨界融合发展。2020年8月,国家4A景区暨广州市首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正式开市。该项目旨在促进广州“非遗”保护事业发展,激发“老城市新活力”,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将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汇聚了广彩、广绣、珐琅、牙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现成为市民游客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同时,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商场、进校园、进社区等非遗“五进”工程,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商业”“非遗+文创”等创新保护方式,积极探索“非遗+”文化新业态。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更新中“非遗”的消亡问题。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城中村“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往往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极易在改造规划建设中被忽视,“非遗”的生存环境也容易被挤压,甚至随着“非遗”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其快速衰退甚至消亡。一般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极少对城中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予以关注。 二是城市更新中保留的“非遗”产业化存在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由于比较抽象,属于无形的文化,不易于保存和传承,加上一些“非遗”项目比较小众化或者原有的生存环境已发生变化,产业化基础薄弱,无法与现代市场、与市民需求形成有效匹配,企业间的引导力、联合力欠缺,产业整合效果不尽如人意。非遗跨界融合有待加强。非遗发展的“朋友圈”仍不够大,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仍然不足。 三是城市更新中保留的“非遗”可持续发展问题。非遗项目比较分散,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低,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力度虽仍有待加强,集聚创新发展动力的不足,会影响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 |
||
具体建议 | 三、建议: (一)注重统筹规划,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融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元素 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予以关注并进行专项规划,广州老城区中蕴含的民间文学和艺术资源、民俗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手工艺资源、医药技艺资源、商贸文化资源等丰富的“非遗”资源,应在规划中注重保护和传承,与城市更新改造的商业布局规划有机结合,提前谋划,尽可能地保存文化载体,保护原有的文化氛围,形成有“非遗”文化元素的特色街区。城市更新改造设计引入设计大师、文化人士参与,提出突出广州岭南文化特色的意见和建议。 (二)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 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挖掘并释放非遗活态属性和市场属性。非遗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意的源泉,文化产业发展也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机遇,在保护、传承的前提下,树立“非遗”产业化开发的思路,用产业带动保护,用商业思维促进有效传承。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非遗”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共生共长。 (三)加强“非遗”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注重生产性保护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将成为主流趋势。“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利于“非遗”向创意文化产业积极转化,促进“非遗”文化形态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创新与传习机制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路径,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以市场化聚集化专业化为导向,加大广州非遗街区建设和非遗工作站建设,依托新科技、互联网,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非遗”创新性开发体系,使更多受众认识到“非遗”的内涵与魅力,从而有效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四)引导我市在城市更新中开发“非遗+”项目 进一步推进非遗“五进”工程(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拓宽展示、推广平台,拓展保护领域,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推进“非遗+”新业态发展,如:“非遗+文旅”、“非遗+文创”等,体现非遗文化的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引入更多社会力量,推动非遗旅游路线开发,打造非遗旅游纪念品,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 |
关于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传承“非遗”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1-01-25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