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以荔湾为试点 打造国际级美食地标的提案
时间:2021-01-25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以荔湾为试点 打造国际级美食地标的提案
提案者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情况分析  案由:
1.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屡次强调对美食等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美食地标打造正当其时。美食是广州的名片,然而目前星星多、月亮少,缺乏“叫得响”的国际级美食地标。荔湾区是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与先导区,“广东省十大美食之乡”,传统美食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泮溪酒家、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老字号享誉全球。伍湛记状元及第粥、银记肠粉、竹园云吞面等依然是民众喜爱的美食。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提到“潮州菜、功夫茶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顷刻间,潮州成为了大众向往的旅游胜地。两年前,总书记到广州视察永庆坊时,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自此,永庆坊成了旅游网红打卡地。民意调查显示,接近九成受访者去过或听说过永庆坊一带。
2.以美食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纳入各项发展规划中。广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美食之都”名片擦亮推广行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广州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都有实施“美食之都”名片擦亮推广行动或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培育九大世界级旅游精品”等发展规划,中长远规划在逐步推进。民意调查显示:受访市民选择在荔湾区设立美食地标的占比为34.8%,排在各区的首位。
3.荔湾区已积累打造“最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经验。2016年2月,市政协《关于在荔湾区泮塘打造“最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品牌的建议》提出打造出“最广州”西关泮塘新天地的建议。经过几年的努力已获得阶段性成果。该区在前一轮城市更新改造和老旧小区微改造中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荔湾区美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如老西关水菱角等11种传统美食进入非遗美食名单,其中市级非遗3项、区级8项。出台“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联席会议、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保障文件。“荔银肠粉”、水菱角制作技艺等部分传统美食的原址原店和传承人还在,故事励志感人。
二、存在问题
1.美食地标显示度不够。如人们对广州传统美食地标的认知度不高,问到哪个片区最集中、最有代表性时,近四成受访者或说不上来,或所说的地点分散、不聚焦。传统美食分布零散,集聚效应有限。全市都会级餐饮聚集区9个荔湾区仅1个,片区级餐饮集聚区18个荔湾区仅3个,购物中心美食广场76个荔湾区仅4个。缺乏专门的美食博物馆。国外的香肠、汉堡、巧克力、拉面、泡菜,黄油和土豆等博物馆,国内的烤鸭、川菜、淮扬菜、清真菜等博物馆,在传播当地饮食文化及带动旅游消费上值得广州学习。   
2.现有美食节影响力不强。如基本上以区电视新闻中心传播为主,央视、国级和省级媒体报道不多。对美食文化深度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展现美食背后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美食与文化没有深度融合,消费档次难以提升。本地美食“走出去、请进来”不够。不遗余力推介世界美食,但本地美食推向世界远远不够。
3.餐饮老字号支持保护力度不足。如租金减免、用工扶持,运营成本增加制约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保护等暖企力度不够。长期缺乏停车位,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手工操作、亲力亲为、家族传承以此保存独特的工艺和品味,在靠流量赢取市场的当今,面临被市场淘汰、经营日渐式微的困境。
具体建议  三、相关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好区域内美食地标的定位与布局。细化该区贯彻落实《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实施意见,明晰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统筹兼顾谋划好美食地标的选址布局,根据民意,“荔枝湾涌”、“上下九”、“永庆坊一带”呼声最高。鉴于“交通便利”是民意的首选,比例高达99.2%。“传统与时尚结合”、“有本土特色”、“满足各种消费层次”和“有舒适的环境”、“能寻访美食故事”、“有文化艺术品位”选中率均超过八成。为此,要加强交通、民宿、文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位。
2.利用历史街区古建筑群,建立市、区级、私人美食博物馆、体验馆,打造网红打卡点。借鉴日本、台湾、澳门等世界知名美食博物馆设计理念,利用历史街区古建筑群,最大限度挖掘传统美食故事,利用美食原址原店,契合西关大屋文化因素,实地展示美食制作工具、演示制作技艺、展示美食历史,建立市、区级、私人美食博物馆、体验馆,打造网红打卡点。
3.持续保护老字号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租金减免政策,明确具体的租金减免标准。加强版权执法和非遗认定工作。推动老字号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美食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培育传承广州传统美食文化的生态,挖掘并释放非遗活态属性和市场属性。打造“粤菜师傅”实验基地,建立传统美食工艺评判指标体系。
4.引进世界级先进团队,高水平策划好美食地标打造的宣传与推广。如著名导演、粤港澳大湾区明星、国家级运动员,还有美食家、专家等宣传领域顶尖人才,运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多种形式加强策划包装,讲好广州美食故事。借助中央级媒体,全方位加强对广州美食的宣传。把每年一届的广州美食节办成全国性的美食文化节。
5.“走出去、请进来”,做大做强美食地标品牌,增强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如借鉴米其林经营先进理念,创新方式,寻求合作,弘扬传统美食文化,擦亮自家品牌,打造广州自己的传统美食星级样板和定级标准。借鉴“文和友”效应,挖掘美食原味和情怀故事、提升美食制作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增强地标持久恒远的文化软实力。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美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菜品、加强研发,打造传统美食的“广州标准”,提升广府菜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