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充分利用各区公园水体,建设标准龙舟训练基地的提案 | ||
提案者 | 黄健生 | ||
情况分析 | 一、广州龙舟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广州龙舟群众基础好但竞技运动水平下降 珠三角地区河网纵横,乡村富裕,历来有划龙舟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州市率先开始恢复街镇龙舟活动举办,在恢复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排名全国前列。但随着珠三角和全国各地龙舟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广州市逐渐落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佛山顺德、九江镇等为代表的地区队伍逐渐涌现,并超越广州本土的队伍发展成为全国顶尖的龙舟队伍。龙舟运动的空间性局限广州龙舟竞技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广州龙舟文化特色鲜明但保育工作不足 南粤龙舟文化体系的传承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如番禺区上窖村的龙舟造船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保护、荔湾区泮塘街龙舟探亲古老习俗的保护等,都已经从点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各区龙舟文化的差异化发掘和归纳、龙舟博物馆、传统龙舟船只的统一保护、龙舟探亲景观建设等工作进展缓慢,一系列的与文旅相关的保育工作没有得到有序推动。 (三)有丰富的龙舟赛场运营经验但没有形成大型群众性赛事 目前广州市内及周边地区现有的龙舟基地比较大型的包括增城亚运龙舟赛场和广府龙舟文化(纳德利)体验基地。龙舟竞技须依托于宽广的江、河、湖、海等水面空间进行比赛和训练,而水上运动的安全风险和环境的不可控性又大大超过陆上运动,因此政府管控相对较严,在很多地方除端午节期间的其余时间均不提倡或不允许开展该类活动,造成龙舟竞技和大型群众性赛事一直无法有效开展。 |
||
具体建议 | 二、推进广州龙舟运动发展的建议 (一)在龙舟人口比较集中的区优先建设标准龙舟训练基地 建议优先在天河区、海珠区、番禺区及白云区四区公园水体与绿地建设标准龙舟训练基地。试点取得经验后有序推广到广州其他各区。在建设标准龙舟训练基地时,充分考虑各区的硬件设施、文旅元素及资源投入。 1.硬件设施。水域的条件应符合航道宽、水深足、流速慢、水质好等条件。训练设施应配备符合行业及安全标准的登舟码头,力量训练房,一定数量的龙舟及配套器材,有相应的维护办法。 2.文旅元素。如龙舟历史、龙船制作、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龙船戏等传统民俗内容。 3.资源投入。在基地建设及维护中,加大资金、设施、人力等的投入。 (二)科学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用途,丰富、完善龙舟运动硬件配置,推动文体旅发展 对各区合适的场所进行系统的调研,将各区公园水体与绿地利用起来,改造成合适承载龙舟等水上体育运动的场所。总结荔湾湖、东山湖、白云湖及海珠湖等已经有设龙舟训练场所的公共区域经验。第二,完善条件合适的公共场所的相应配套设施,依托原有的条件,科学规划专用的训练及比赛区域,并加强相应的必要安全管理。第三,借鉴北京什刹海、杭州西湖等地公共区域建设水上运动训练场所管理经验,推动公共区域与文体旅的有机结合。 (三)落实文化保育工作,传承广州优秀龙舟传统文化 一是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我市有开展龙舟运动的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以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系统整理收录;二是推动各村有特色的的龙舟文化进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三是强化人才管理,为龙舟文化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引导龙舟运动发展资金的投入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规划一些政府支持的体育类和文化类的保育计划,支持有突出文化特点的村落申请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开发环境,让更多的民间企业参与到文化保育、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来,以资本与文体旅的有机结合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加大龙舟运动推广力度,以龙舟运动为有力抓手助推国际交流 深度挖掘广州的龙舟文化、习俗及运动技巧,摄大型记录宣传片,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传播,提高龙舟文化、龙舟运动的普及率。利用好龙舟运动的文化价值,以体育与文化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让龙舟运动成为广州参与国际交流的抓手。 |
关于充分利用各区公园水体,建设标准龙舟训练基地的提案
时间:2021-01-25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