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引导大中小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建议的提案
时间:2021-01-25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引导大中小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者 李森
情况分析    一、提案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日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引导大、中、小学生深入社区,并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积极探索。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缺乏有效的官方引导。1.缺乏具体官方指引。《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只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时数提出明确要求,但对学生如何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没有提供具体的引导,导致学生群体和家长对志愿服务参与无所适从;2.获取信息不够及时。根据广州青年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13日,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373.6万人,其中在系统登记注册的14岁以下及14-18岁未成年志愿者人数为764,221人,占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的20%。以上数据显示:学生群体参与社会劳动的意愿充分。但学生群体因年龄、身份限制,信息获取来源多来自学校平台,包括学校团委、学生会、学校志愿团体等微信公众号和志愿服务官方网站,获取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有限;3.联动机制不足。社区居民生活诉求多元化,其实有大量的志愿者需求,但学校和周边街道社区缺乏积极的联动机制;学校少先队、团支部的主题队日、团日活动局限于校园内,未能与社区形成有效联动。
  (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有待创新。1.社区人力有限。社区工作人员忙于基层一线工作,缺乏时间、精力去思考规划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建设;2.现有社区志愿服务有待创新。目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多数是已经退休,有时间保障的老人,在活动的策划、创新和机制的建设方面相对薄弱,更多需要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使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更具创新性,更贴近群众需求;3.社区志愿服务的保障激励机制缺乏统一规范。“时间银行”“i志愿”“党员i志愿”“中国消防志愿者注册平台”等多个志愿服务系统平台多头使用,统筹合力不足;社区志愿者的交通餐饮保障标准不一,无官方文件作为依据,志愿者保障激励机制相对欠缺。
具体建议    1.建立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联动结对机制。由市教育局牵头,引导学校以团支部、少先队或者班级为单位,与周边社区进行结对,常态化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推出学生志愿者入社区服务规范指引。由市教育局联合团市委,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的服务规范指引,引导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宣传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倡导依托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协助社区策划全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计划,在系统上发布公告,组建志愿服务小组,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具体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送服务上门,记录志愿服务时数,开展需求调研,定期撰写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感言和心得体会,及时提出关于改进本项目或本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建议等。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入社区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3.明确社区志愿者的保障激励清单保障机制。由市教育局联合团市委、市民政局等单位,明确市、区、街三级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保障激励职责范围及可提供的物资清单,统一社区志愿者的保险、餐饮、交通、证书等保障标准。同时,市教育局应将学生志愿服务纳入评先评优的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