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提升“美食之都”美誉度 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 | ||
提案者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理由: 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时尚之都、美食之都、电商之都、定制之都等名片擦亮推广行动。餐饮业既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也是投入少、见效快,能在短期内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行业。建议迅速提升“食在广州”的影响力,彰显城市文化品位和形象,助力广州迅速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现状及短板 “食在广州”是中外来客对广州强烈而美好的印象,民国时期就有文章提出“广州人食之研究,是甲于全国者”。“好吃,好(hào)吃”是广州的金字招牌,“爱吃,会吃”使广州名扬四海。广州饮食文化中西汇聚,多元融合,美食经济也有史可循,如:民国时期的粤菜在当时成为上海的海派国菜,同时也将大量的粤人带到上海开办了永安、先施等著名的百货公司,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广州市为全国首个餐饮业收入突破千亿的城市,餐饮业零售额总量、增速和人均年餐饮消费额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共有注册餐饮企业(含个体户)18万家,其中限额以上餐企922家;国家白金五钻酒家3家,占全国四分之一;五钻酒家64家,系全国五钻酒家最多的城市之一。 广州已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美食节,2016年加入“世界美食城市联盟”,2018年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成功落户,同年更成为我国第二个《米其林指南》发布城市。广州还是中国首个拥有“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在民间保留了一批饮食类非遗项目,现有市级以上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5个。 广州餐饮业虽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发展,消费力充足,但仍存在如下短板: (一)名声在外,响而不亮 随着全国各地对美食文化的重视,相比国内其他城市下大力气、花大本钱打造和推广餐饮业,广州美食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推广的力度还不够,缺少影响广泛的名食、名店、名厨、名人,美誉度,吸引力也较低;美食经济明显缺乏后劲,也没有形成美食文化助推经济双循环的确切路径;本土菜系缺乏发展规划指引,老字号及民间小吃的保护、传承投入力度不够,餐饮类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远远落后于北京、四川等地区,餐饮文化底蕴、广州饮食文化情怀的挖掘还不够,缺乏像云南“过桥米线”类享誉全国的饮食故事。 (二)数量众多,大而不强 广州缺少与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匹配的顶级美食地标,美食圈较为分散,小吃店四处散落在街头巷尾,东西南北中,各美食聚集区之间串联性不足,一些传统名小吃所处位置大多狭窄局促,消费环境体验感欠缺。虽然广州各地美食荟萃,凸显便利和丰富,但缺少与成都宽窄巷、锦鲤,上海新天地,北京簋街等媲美的美食文化旅游集聚地,缺少像“海底捞”、“西贝莜面”类的活力型百强品牌连锁餐饮业。惜有满天繁星挂苍穹,却少一轮明月朗乾坤。 (三)活力有余,引领不足 我市餐饮业市场人气高,群众需求量大,但缺乏引领和规范,停滞于中低端市场,缺少高品质标杆企业,低层面的多,业态规模小,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2019年中国百强餐饮企业排名中,我市排名最高的广州酒家仅位列第25位,粤菜和我市餐饮企业整体排名、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表现欠佳,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程度远低于其他一线城市。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限上餐企988家,2016年降到955家,2020年6月仅剩922家。餐饮业发展受到环保、用地规划、城市管理、消防治安等诸多政策限制,政府引领和推进机制有待加强。 |
||
具体建议 | 建议: (一)以粤为本,广纳美味助推全域美食经济 提升粤菜世界知名度,推进米其林餐厅认定,吸引全球食客闻味而至;加大“名菜、名店、名人、名厨”培养和引进,推出和及时更新官方《广州美食指南》,在市内热点地区免费派发纸质版,在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推送电子版,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穗乐游美食;发放美食消费券、优惠券,可针对粤港澳湾区民实施身份特惠消费,推进湾区聚集性消费;推进粤菜制作标准化、程序化,实施中央厨房配送工程,降低成本,提高粤菜价格亲民度,加大美团、饿了么等平台配套配送力度,让店堂消费走进本地千家万户。 (二)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美食地标 以点带面,建设一批与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匹配的顶级美食地标。建议在市商务局餐饮业网店空间专项规划(2016-2035)的基础上,由市政府出台《广州市餐饮行业与粤菜发展专项规划》,按照各区的不同环境属性,从文化和空间规划上开发系列美食集聚地。如:充分利用永庆坊、荔枝湾、北京路等网红高热度地区和历史街区的场景,形成广府美食文化中心地标;利用广州塔新中轴线和跨江步道为纽带的美食圈,打造中西风情美食地标;在番禺、南沙等地区打造滨海水乡风情美食地标;在从化、增城等地区打造岭南乡村美食地标。通过精准布局,逐步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风情的美食文化旅游地标矩阵。 (三)全时兴盛,繁荣夜间经济 广州地处亚热带,长夏无冬,群众素有“叹早茶”、“吃夜宵”的传统习惯,在发扬早茶特色同时,可借鉴台北士林夜市、板桥南雅夜市的模式,在不扰民的前提下,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设立夜市经营,并以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老店名号来此经营,繁荣夜间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打造全时兴盛的广州美食传奇。 (四)加大宣传,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引入世界级策划团队制作大型美食旅游情景剧,作为推广广州美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引进宣传领域顶尖人才,运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融合声光电、影视文等形式,讲好广州美食故事;在原有国际美食节的基础上,适时多次举办专项、专题及综合性美食活动,讲好广州美食故事,打造“食在广州”美食情怀;在美食集聚地融合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展示,彰显广州饮食文化魅力,并以美食消费为抓手,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助力广州成为让大家“吃得好、留得住、忘不了”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关于提升“美食之都”美誉度 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
时间:2021-01-26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