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将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墓园)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提案 | ||
提案者 | 魏跃容 | ||
情况分析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成立于90年前的原粤军第一师,以纪律严明、精诚团结、人才辈出而著称,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队伍。1924年2月,粤军第四军改编为建国粤军第一军,并给予同年成立的黄埔军校以人员、枪支弹药、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各驻粤军队为国民革命军,以建国粤军第一军为主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共产党员廖乾吾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叶剑英后任参谋长,共产党员叶挺任独立团团长,共产党员周士第先后任独立团营长、参谋长。从粤军第一师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革命先辈前后参加了东征陈炯明、南征邓本殷等统一广东诸役以及北伐战争,屡立战功,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更是有“铁军”之誉,1928年,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后,将部队改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所以用这名字,为了要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朱德1936年接受采访时的原话);1937年,留守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皆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过去铁军的光荣传统。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墓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道燕岭路新燕大厦对面,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以纪念在东征、北伐战争中牺牲的粤军第一师及扩编后第四军阵亡将士。纪念碑高38米,巍峨高耸,庄严肃穆,碑外砌花岗石,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碑身正面镌刻“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11个大字,及“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年款,为蒋介石所题。纪念碑附近原有阵亡将士坟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平毁,仅余纪念碑,碑文亦被凿平。198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纪念碑,1993年,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以及炎热潮湿气候的影响,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墙面灰漆大面积脱落,并出现大范围霉斑,严重侵害文物本体安全。纪念碑(墓园)所处区域局部塌陷,与鸿燕社区之间的围墙以及挡土墙均发生明显倾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纪念碑大门陈旧,进出通道破败不堪,四周窗户均未安装玻璃,长期受到雨水侵蚀,碑身外立面黑色污迹影响观瞻。受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纪念碑(墓园)基本不对外开放,社会大众了解程度有限,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
||
具体建议 | 开展纪念碑文物本体修复工作。建议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编制《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修缮方案》,委托专业机构,科学、系统地开展纪念碑文物本体修复工作。 推进纪念碑(墓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议以修缮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纪念碑矗立区域、围墙及挡土墙的抢险加固,清除纪念碑(墓园)杂草,补种绿植,设计利用挡土墙外立面,提升纪念碑(墓园)整体风貌。 推动纪念碑(墓园)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墓园)历史价值重大,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建议以纪念碑修缮为契机,将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墓园)列入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计划,推动纪念碑(墓园)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开展纪念碑(墓园)学术研究工作。纪念碑(墓园)目前仅存纪念碑本体,在宣传展示方面较为单薄,纪念碑(墓园)的建造始末,园区安葬的东征、北伐战争牺牲将士信息,粤一师的前生后世等历史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建议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由相关部门牵头,加强两岸之间协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系统开展纪念碑(墓园)的学术研究工作。 纳入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范畴。2019年,广州市发改委编制印发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红色文化集聚地越秀区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品牌。纪念碑(墓园)处于越秀片区,红色基因源远流长,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将纪念碑(墓园)列为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红色史迹之一,深度融入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和整体打造。 |
关于将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墓园)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提案
时间:2021-01-27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