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建议应对突发疫情等应急灾难事件,做好避难场所用地储备及基础建设 | ||
提案者 | 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近期发生的新冠状病毒疫情,以及当年的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突发紧急灾难,都急需在短期内解决大量病床和避难场所的需求,不管是按小汤山模式建设临时医院,还是建设方舱医院,都涉及到用地以及物资储备问题。提前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前期建设,以及开展用地与物资的储备,以便在应急情况发生时稍加改造即可投入使用,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务院已批准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应急避护场所专项规划大纲》,我市需按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均1.5平方米配置避护场所,约需3000多万平方米,但目前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只有约1000多万平方米,缺口近2000万平方米,按照以往的设立思路,目前已有的避难场所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校、体育场馆、公园绿地等可用的地方,未来新设立避难场所能利用的存量用地和建筑有限,同时着眼于疫情发生的可能,应在城市远郊也相应设立避难场地,以便缓解病床紧张状况,降低人传人的可能性。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已挂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大都是由市的层面,下达分解指标,要求各行政区自行完成设立任务,但各区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只是挂个牌子,未按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要求开展必要的设施建设,如给水、供电、排水等,相关物资也未做到应储尽储。考虑到需要启动应急避难场所这一类级别的灾害发生的概率性较小,水、食物等物资都有着较短的使用期限,如长期进行更新储备,将挤占相当部分的财政资金,造成巨大浪费。因此,目前只挂牌,不储物资是大多数避难场所的普遍做法。但连基本的基础设施条件都没有,就为将来应急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存在问题 (一)应急避难场地设施建设达不到基本要求 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对于应急避难基地的设立及管理要求日趋严格。近年来,无论是地震、冰雪等灾害,还是疫病灾害一旦发生,交通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调用物资困难程度大为增加,届时,设施完善、物资齐备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为人民群众提供较好的保障。目前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只挂牌、不建设、不储备的现状,无法达到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应急避难场所无明确管理部门 目前各挂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其实际管理部门为原有的产权部门,如公园则由公园管理部门实施,在应急避难的保障方面实际无资金投入,管理职责也没有明确分工,市应急管理部门只掌握纸面上的应急避难场所数字及地址,但实际的设施配套及物资储备情况并不了解。 (三)应急避难场所没有明确的用地保障 目前我市虽已规划需设立3000万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但应急管理部门手里根本没有直接管辖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及用地储备,规划选址、设立方式等均未落实,完成新建2000万平方米的指标难度较大。 |
||
具体建议 | 三、对策建议 (一)因应形势发展,及时更新应急避难基地的设立标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建议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制定我市的应急避难基地设立及维护标准,由财政投入经费,保障物资的储备及维护。二是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如慈善组织、救援组织等参与,由政府借出用地,社会组织负责物资保障并维护的方式,合作运营避难场所。三是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引入对于建筑使用需求较少的房车及露营地经营企业,平时由企业经营场地,并提供相应物资的更新及保障,在应急时由政府接管土地的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 (二)明晰部门职责 建议一是由应急主管部门明晰相关部门职责及分工,并制定相关的检查督促方案,对市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检查验收;二是在政府层面制定资金投入方案,保障相关设施及物资的配备;三是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完善场地使用的相关协议,同时建议政府应落实数支装配式建筑搭建队伍,以备不时之需。 (三)多渠道落实用地。 本次在武汉发生的疫情,火神山及雷神山临时医院的投入使用,大为缓解了当地的病床紧张状况,为此,提前做好用地选址,场地勘察及平整工作,并有充分的建设及运营物资保障,将可令临时医院投入使用的时间大为提前。 一是土地先行收储,再划拨给应急部门的形式确定应急避难用地。建议市属各区都应至少收储有一块面积与本区应急需求相匹配的用地,划拨给应急部门管理,并由应急部门按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并进行物资储备。 二是扶持相关公益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应急避难场地建设或管理,在日常使用中可作为中小学生研学等方式开展体验式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三是以社会化的模式投资建设,结合旅游房车及露营地的建设,由政府划拨土地,出台建设标准,招标给房车及露营地运营方进行日常管理,并明确由企业保障食物、水、帐篷等物资的储备(房车及露营地和避护场地有很好的共融性),签订相关协议,当灾害发生时再由政府接管。 由于大型灾害发生的小概率性,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维护的长期性,采取多种模式并适当结合相关产业经营的方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节约财政投入的同时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
建议应对突发疫情等应急灾难事件,做好避难场所用地储备及基础建设
时间:2019-12-30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