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关于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广州中医药出新出彩的建议 | ||
提案者 |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并提出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近年来,广州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医疗事业、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全面发力,致力于打造全国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枢纽城市。我市目前拥有国家级中医名家工作室5个,全国名中医师承项目8项,省名中医42名,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9个;拥有全国年门诊量最大的广东省中医院,以及60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两家中医院进入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前十名;拥有很多名声遐迩的名馆名号,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凉茶博物馆、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采芝林中药文化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等,中医药传统已成为广州文化符号,煲汤、药膳等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家;拥有位居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的广药集团,以及作为全国中药材交易与定价中心的广州药材专业市场。 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传承创新,建设国家及大湾区中医药枢纽城市,广州还存在以下短板: (一)广州尚未设立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2016年吉林省9个市州、60个区县卫健委均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配备专门的管理干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目前我省仅省级设立中医药管理局,我市在市卫健委设立中医处,下属各区均无相应机构,中医药专业管理呈现“上强下弱”,与中药强市地位极不相称。管理缺位、人员配置不到位给基层中医药服务带来不少问题,如中医药医疗事业管理服务不足、对中医药产业规划及扶持力度不足、创新研究投入不够等。 (二)名老中医经方验方众多,但推广不够 我市各大中医院在临床需要而市场没有供应时研制出众多“院内制剂”,但《药品管理法》规定医院自制制剂“只能在本院使用,不能对外流通”,而在应用推广中处处受限,如广东省中医院院内流通的制剂就有235种,这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中医药方剂深受患者肯定,却不能更大范围发挥效益。院内制剂由于流通限制,难以形成品牌与规模效应,影响中医药科研工作积极性,这些凝聚名老中医思想结晶的“院内制剂”,正面临难以产业化、创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中医治未病广州认可度高,但未纳入医保 一个完整的医学链条应包含预防-保健-诊断-医疗-康复五个环节,目前医院只有诊断-医疗环节,中医治未病属于低成本的预防医学项目,中医治未病能够有效弥补目前医学链条的巨大缺陷。病患医治前做健康管理、预防疾病,医治后做康复,可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中医治未病不应受到医保政策限制。 近年很多地方通过医保经济手段支持中医建设,如兰州医保部门对参保人员使用中药及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可提升10%,这一加强预防与康复的倾斜政策有利于降低社会医疗成本,也推动了中医药在兰州的发展应用。 (四)中医药对我市青少年普及教育不足 中医药知识文化对青少年普及力度不足,时代变迁,青少年一代正疏远中医药。相比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广州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情况相对较差。 今年六月即将实施的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健康卫生习惯,加强体能锻炼,改善近视、肥胖等不良状况等方面,中医药可发挥独特优势,中医药进校园仍需加强。 |
||
具体建议 |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理顺中医药体制机制,推动广州中医药出新出彩。建议如下: (一)成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医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中医药事业行政管理服务要求,建议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各区设立相应的中医管理科室,明确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级别编制,加强我市中医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我市中医药研究及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统筹发展、提升中医药事业。 (二)推进中医药产学研结合,创新推广院内制剂,建设医药产业强市 建议将针对疫病的院内制剂使用,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政府预案。以院内制剂在疫病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将疫情过后对出院患者的中医理疗与康复纳入医保范畴,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现中医药及早全面参与、中西医结合协同应对疫病。 利用省市医联体、药联体平台,促进各大医院“院内制剂”在联合体内推广使用。同时建议在相关法律框架内推动地方立法,为我市中医药“院内制剂”走出去、在指定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及产业化发展等提供法规保障。 促进广州由医疗资源强市转为医药产业强市。引导我市骨干企业参与中药制剂研发,建立跨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研发生产中心,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创制一批临床价值大、规模效益明显的中药新品种,对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专科病成熟有效的中药制剂,纳入我市产业扶持重点项目,进入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鼓励优惠政策,提升工艺、保证质量、扩大规模。 (三)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鼓励中医药创新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的预防医学“广州标准” 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尽快界定中医治未病可报销范围和标准。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更多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 建议整合省市中医资源成立市中医预防医学研究院。提升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应用大数据、AI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体质监测、经络辨识等基础研究,特别是开展岭南地区主要病邪研究,建设岭南中医证候样本库。对预防疫病、大病、慢性病效果良好的岭南特色治未病项目,探索推出行业标准。以此建立中西医结合的预防医学“广州标准”。参与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进一步夯实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民间基础 大力拓展中医药在社区防疫、康养、旅游、教育等应用场景,提高中医药社会能见度;制定中医药中小学地方普及教材,推动中医药学科纳入我市普通大专院校基础选修课程;加强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加大中医药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推广岭南中医药“老字号”传承故事;实施岭南名医影像记录工程,收集整理民间验方、技法技艺,推动岭南中医妇科、针灸、皮肤病、骨伤、儿科等传统流派繁荣发展。 |
关于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广州中医药出新出彩的建议
时间:2020-01-01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