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培育广州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新增长点的提案
时间:2020-02-05    【打印】 

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标 题 关于培育广州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新增长点的提案
提案者 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
情况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新能源汽车占比在逐年递增,且纯电动汽车增长较快。随着广州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出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未来广州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提升。根据《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预计到2020年底,广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将达2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刻不容缓
  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质保期是5到8年,这意味着从2014年我国规模化量产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步入退役阶段。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至20万吨。
  2018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9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新能源整车厂需要把电池回收纳入运营流程,否则就不能销售整车产品。汽车产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动力电池回收问题迫在眉睫。
  (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时仍保有80%左右的容量,通过拆解、检测和分类,实现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和利用,有着很高的回收价值。业内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可达到50亿元规模,2020年至2023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36-311亿元。
  (四)广州有抢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先机的优势
  我市目前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专利优势。集团总部位于佛山南海的邦普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和高端电池材料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掌握“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居亚洲首位。如能从推进广佛同城产业合作,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出发,促成邦普集团与广州新能源车企协同抢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先机,必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广州汽车产业中合资品牌众多,日系车所占比重较大,日企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有着很强的研发优势和多项技术专利,以及在全球梯次建立回收产业链的经验,这也让广州有机会获得技术先机。
具体建议   (一)高度重视,政策先行
  1.抓住契机,提前布局,将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列入优先发展日程,创新机制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改变目前补贴方式,鼓励企业尽早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环保回收基金。对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创新机制,抢占高地
  1.鼓励科技创新,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企业、资金参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环保回收和处理新技术开发。从城市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加大对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投入,攻关精细高效拆解、金属材料定向循环等技术难点,提升战略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储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下游专业型人才链。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具备相关技术的企业,对该产业先进技术研发、流程信息管理、使用数据挖掘等专业型人才先期进行储备培养。
  (三)主动布局,做大产业
  1.引导汽车企业自主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2.从专项立法、政策激励、资本投入以及资源整合等举措入手,鼓励日企利用研发优势和多项技术专利参与产业发展。借鉴日企在全球梯次建立回收产业链的经验,利用本地车企优势引进日本企业的技术,占领产业制高点,提升动力电池全产业价值链。
  3.涉及产业链及行业的数据,建议由政府主导从车企入手,战略性设立专业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机构,构建掌控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链相关数据库,加强产业涉及各主体责任链,引领整合大湾区乃至全行业发展。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1.从推进广佛同城产业合作入手,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出台相应政策,吸引并扶持具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熟经验,且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来穗,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先发优势。
  2.健全引进机制,开放企业参与,协助企业建立健全的电池回收网络,形成完整专业的流通体系和市场化运作。
  3.政府牵头跨区域合作,协助重点企业建立完整的回收、处理、再生产品生产、销售再利用产业链。开拓动力电池再利用消费市场,培育以循环利用产品为主导的绿色消费风尚,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