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关于把“个体摊档夜市”纳入繁荣广州 “夜经济”元素的提案 | ||
提案者 | 廖僖芸 | ||
情况分析 | 广州市提出到2022年力争形成13个全国知名的商圈和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广州之夜”品牌。多元的夜市经济是广州的财富,是广州人的传统文化,应将夜市经济纳入经济、旅游及就业政策一同处理,以应付物价过高、就业困难、贫穷等社会问题,为基层市民提供低消费、娱乐的选择,也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广州独有的街头美食及民间工艺及艺术得以展现,打造出一张广州名信片。 广州的西湖路灯光夜市设立于1984年,是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如所有夜市一样,西湖夜市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但也带来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西湖夜市就因消防隐患和卫生难以保障的问题,红火了多年后被取缔了。 这是「管+理+培育发展」与「避问题而灭之」的分别。广州的夜间经济少了涵盖广卅街头美食、传统文化的广卅夜市、就不是旧城市新活力,就不是文化自信,就不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只会流于千篇一律,这会是广州的损失。 |
||
具体建议 | 一、政府除了以监管角色也要以扶持发展心态对待夜市经济。政府应把发展广州“夜间经济”作为综合发展城市经济通盘考虑,可通过统筹组织安排个体摆卖摊档,形成“夜市经济”,让城市底层的贫困阶层找到生活的出路,形成大众化消费经济圈。在适当场景,夜市可加入街头文化艺术汇活,丰富场景,提供大众化消费及娱乐; 二、以夜市文化发达的新加坡为学习对象,找出适合广卅的夜市发展及管理模式。新加坡也曾经苦于自发夜市和摊贩带来的堵塞、垃圾污染和卫生问题,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对小贩中心和夜市的规划发展,已经让夜市文化成为新加坡的一大旅游亮点。新加坡政府以补贴促成十分低廉的夜市租金,政府本身只专注于秩序规范和卫生保障。也有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搭置经营摊位,提供水电、垃圾桶等,摊位可傍晚搭、清早拆。收市后摊档负责其摊位范围的卫生清洁,政府负责清洗公用及周边环境。所有摊档设置发牌制度,采用记分制,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其供应商品的质量、清洁卫生、摊位的整洁等作综合打分,如分数不达标的,要取消其摆卖资格。政府亦组织小贩接受卫生和环保知识培训。国家环境局为吸引年轻人入行,推出入行培训计划,亦资助提供带有洗手盆及雪柜等设施的免费摊位,有参与者只支付1,000新加坡元购买煮食器材等设备,便成功化身小贩; 三、政府可推广夜市文化旅游,将民间饮食和传统工艺纳入夜市经营范围,提供固定场地,把这些街头小食和手工艺常规化,令本土文化得以传承; 四、政府应保证监管“夜市经济”的队伍人员的充足编制,设立专管队伍,保证监管到位,运作有序; 五、加强夜间治安防范和规范管理。加强夜间治安防范工作,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夜间经济的规范管理工作,有关执法部门要开通夜间投诉热线,及时受理并解决消费者投诉; 六、加强对夜间经济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推介。利用传统及网上旅游指南,广泛宣传夜市特色,介绍传统潮气美食、特色商品及工艺品; 七、加强交通接连,配合夜市开放时间提供接载服务; 八、政府亦可考虑仿效欧洲城市划定合法小贩摊档,让弱势社群优先申请,援助他们提供生存空间; 九、鼓励民间工艺传承发展,可以优惠租金甚至提供资助,鼓励民间工艺家参与夜市摊档经济。 十、各政府部门配合,简化申请牌照的行政手续、提供税务减免、文化、治安、消防、环卫提供协助,各施其职,促成夜市经济。 通过统筹支持“夜士经济”,汇聚街头特色美食、民间工艺及艺术,完善埸地、埸所配置,有序将相对扰民的夜市安置适当场所,可把其打造成广州的另一张旅业品牌,成为可吸引游客体现广州风情的另一条亮丽风景线,也可达到顺民意、惠民生的效果。 |
关于把“个体摊档夜市”纳入繁荣广州 “夜经济”元素的提案
时间:2020-01-06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