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关于后疫情时代创新金融服务,打造新基建标杆城市的提案 | ||
提案者 | 方颂 | ||
情况分析 | 一、新基建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投融资挑战 在疫情和贸易战背景下,“新基建”肩负“六稳六保”重要使命,2020年中央和地方积极布局。广州市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建成全国新基建标杆城市。如何为新基建提供金融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有: 1、新基建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不确定、受益和参与主体不确定,客观上资本参与度低。 2、政府引导基金及国有投资企业考评机制不合理。基金存续期在7年左右(芯片、生物医药等时间更长),投资数十项目不等,通常先亏后赚,审计时过于注重某一年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而非对整个存续期进行考核,投资项目成功是当然的、某项目不成功则要追究为什么和投资报告不一致,违背市场规律的过于苛刻的考核方式,导致政府引导基金只敢投市场上并不差钱的成熟期项目,急需政府有形之手扶持的长期项目却得不到支持。 3、资金支持力度待加强。新基建体量大,我市政府基金2019年投入291亿元,比不上深圳(1000亿)一线城市,也不如苏州(500亿)、南京(300亿)二线城市;科技引导基金和国企创新基金单个项目投资限额是2亿、1亿元,难以满足大项目需求。一定程度上也与严苛考核方式有关,大量政府资金“宁愿补贴白送给企业、不愿股权投资给企业”,因为补贴是一次性,投资则要长期跟踪,有损失还可能被追责,导致政府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 4、供应链金融发展缓慢。新基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普遍采用后付款、长账期,中小企业供应商资金紧张,作为核心企业的国有企业不愿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仅靠房产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
||
具体建议 | 二、建议 1、加快成立新基建专项基金,科学进行考核和审计,营造宽松环境。 2020年7月发布的《广州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设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充电基础设施”4支专项子基金。建议尽快组建,市场化运作。 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的考核评价,设立容错机制。建议一是科学考核,不以某一年度、而以基金整个存续期进行考核,不以单个项目、而以所有投资项目进行考核,不简单看财务收益、更关注相关产业在我市是否较快发展和掌握核心技术。二是建立“审计+财政+工信/科技”的联合小组审计机制,科学开展审计。 2、构建适合新基建需求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1)鼓励银行以“投贷联动”、“专项债+金融机构融资”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2)发挥保险、信托、年金等长期资金作用。支持新基建龙头企业与其合作,通过股债结合、投贷联动提供长期资金。 3)落地新基建公募REITs。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优先支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广州应积极申报,争饮“头啖汤”,引进民间闲散资金。 3、多措并举解决新基建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制定配套细则。2020年7月国务院颁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应自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之日起30日内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建议抓紧落地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率先落地,支持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重点解决新基建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 2)落实对新基建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分类管理。在信贷投放、产品创新方面给予独立评价指标,落实提高中小企业不良率容忍度,列入基层行长考核。 3)激发地方类金融机构活力。支持我市国有融资担保公司发展为政策性担保公司,支持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改变注册数量下滑(截止2020年6月30日,我市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企业注册数分别为2389家、2709家,同比下降16.8%和14.2%),落实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基金政策。 未来三年,广州市新基建将投入2600亿元,只有创新金融服务,才能支持新基建落地,成为广州经济增长新动能! |
关于后疫情时代创新金融服务,打造新基建标杆城市的提案
时间:2020-08-11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