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关于“疫后”应加强联动,促进大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提案 | ||
提案者 | 夏凤华 | ||
情况分析 | 疫情后阶段,在大专院校陆续复学。由于疫情延迟了四个月开学的大学生群体,正处在由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学习任务和就业压力日趋繁重,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面临社会、就业、学业、交友、身心发展等发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水平、情绪和行为容易出现混乱,成为心理危机高发人群。 主要问题有: 对疫情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不足。大学生在疫情前期经历只能在线上课、考试、毕业答辩,甚至某些院校的毕业典礼也是在线上进行;留学方面,雅思、托福考试迟迟没有放开,还在持观望态度。在疫情后期,企业方面缩招减招、校招推迟,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下,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的问候联系上,思想引领少,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关怀,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解渴”,“心结”难解。 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足。据一些院校的心理工作者反映,院校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不足,而且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兼一些其他的工作,平时,这些心理咨询师只能处理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遇到不太好处理的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会通知学生家长把学生接走,或者转介到专业性较强的医院。 3、现实中的两难困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危机源的复杂性与干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干预难度的增加。由于危机事件往往比较突发,很多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是有一些信号的,所以大部分院校会把注意力放在预防和预警方面。但是,部分后果比较严重的危机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让学校在应对上捉襟见肘甚至是不知所措。亡羊补牢后,如果专门为此配备专业人士,也可能会造成资源闲置或者浪费,可以说这两种情况下存在一个尴尬的两难境地。 |
||
具体建议 | 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放到防控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校学生人数多,光靠辅导员或心理老师的力量远远不够。建议高校党委统筹协调、整体谋划,落实“三全育人”,动员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动员起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多对多”育人格局,涵养健康心态,以多种方式化解学生心理困扰。 把握重点群体,建构多维系统的疏导途径。应当密切关注应届毕业生群体、原来就有心理病患的学生、自己或家人被确诊感染或有危重疾病的、特困生群体。针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群,应当灵活多样,建构多维系统的心理疏导途径,如发展优化、预防保健、社会支持和临床诊疗。高校要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模式,积极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心理帮扶。如与品牌招聘网站合作,开辟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招聘专区,让毕业生在网上可以直接咨询、投递简历、视频面试;主动联系优秀雇主企业,对接校友会,定期召开“空中供需双选会”;毕业生所在家乡的企业、机构组织也要创造就业岗位,尽最大努力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实现满意就业,各得其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3、用互联网把医院的心理医生、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联动起来。大部分院校在处理重大突发心理危机方面存在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不足,而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创伤往往又比较难以消除。打造一个心理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集约平台,把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和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三方资源都引入平台,进而实现联动。在遇到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时候,可以通过平台网约专业心理专家,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处理。不但可以节省高校的人力成本,同时还可以使医院和心理机构的专业资源物尽其用。 |
关于“疫后”应加强联动,促进大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提案
时间:2020-06-04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