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经典艺术之根深植于人民和时代
日期:2019-03-05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昨天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非常激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两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还说到: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在总书记的讲话中,“人民”和“时代”两个词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这些年来,这两个词正是我在艺术之路上快步前行的动力,它们构成了经典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在我看来,经典的作品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要有美感,第二,要有品位有格调,第三,是让人民有亲切感。
仔细想来,这两个词正是我的作品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喜爱,并让我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内在原因。因为,只有扎根人民、融入生活情感,真正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创作的作品才会接地气、有感染力,被人民所喜爱,才可能成为经典。
我早期做了一些母爱主题的雕塑,展现了自信阳光的中国女性形象,每一个参观者看了都感觉很亲切,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而这正是因为雕塑作品生活化、接地气的表达。最初的成功让我明白: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时代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我的雕塑作品中,《肥女》系列的知名度最高,“肥女”的原型也就是我一位女性朋友。作品来自于人民生活,也要走向人民中去。我的很多作品不是展示在展览馆,而是站立在广场上,展示在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比如,在广州沙面公园就有我的《胖姐遛狗》铜像雕塑,雕塑的一些地方已被人们摸得光滑发亮。人民喜欢它们,就会在其中收获美感。
现在有些艺术家一下子就追求很高端,不是沉下心从人民中挖掘情感,做的作品很抽象,人民看不懂,他自己也不懂。我觉得这种创作态度很不可取,有时候不仅会误导自己,也会误导大家。我认为,艺术创作一定是源于生活的原创,反映时代的故事。
在新时代,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新的进步和新追求: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代的声音,创作时代经典;要坚定文化自信,有讴歌时代的使命,给时代画像立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情怀,反映百姓生活,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会更多从老百姓生活中吸收灵感,创作出紧跟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故事的“接地气”作品,努力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用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人的快乐生活,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践行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后实现“请出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锟 肖桂来 杜安娜 李波 陈家源
来源:信息时报2019年3月5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