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南方日报》:王桂林——在科技产业前沿探寻新质生产力“密码”

日期:2024-02-24     

  编者按:2月23日,南方日报第A02版发表了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署名文章《在科技产业前沿探寻新质生产力“密码”》。现转载文章内容,以飨读者。

  “一份好的提案,既要‘看得远’,对未来发展提出前瞻性研判,又要‘看得准’,对实际问题给出专业性意见建议。”王桂林说。一年来,他奔走在科技产业前沿,实地调研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探寻新质生产力“密码”。 

  从“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打通样品、产品、商品演化路径”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移民制度”……对于今年的提案内容,王桂林早早就开始酝酿。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把履行委员责任和岗位责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特长,传递科技界的心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向科技企业“取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什么样的企业能被称为“世界一流”?在思考这一概念内涵时,王桂林查阅了大量企业成长事迹,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多家科技型企业“当家人”交流。 

  “有段时间,我发现广州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实物产出不多,却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王桂林说。 

  结合实地探访,王桂林分析总结了这些分属不同行业企业的相似点:它们都具有研发投入量或比例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等特征——这些要素也是企业做大做强,迈向世界一流的必备条件。 

  “改革开放前30多年,我国基本都是增量市场,形成了‘贸工技’发展模式,在家电、汽车等领域,逐步从‘市场第一’成长为‘产量第一’,有了‘世界工厂’称号。”王桂林观察到,当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市场第一”“产量第一”走向“世界第一”。 

  在王桂林看来,唯有培育一批能够突破低端锁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甚至实现技术反向输出的世界一流企业,方能实现从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的转变。 

  对标“世界一流”标准,王桂林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科技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产业链带动能力不强。对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成优势。

  寻找创新“最优解”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共提交7件提案,立案5件,其中《鼓励和支持工业软件加快国产替代》入选重点提案,立案提案现均已办理;聚焦科技创新、参政党建设、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等方面,公开发表署名文章20余篇…… 

  这是近一年来,王桂林交出的履职“答卷”。他的调研足迹遍布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地市,还多次赴外地参与研讨座谈活动。“其间有奔波,更有提案建议得到落实的成就感。” 

  在广泛倾听企业声音的同时,王桂林结合切身体会为政策制定支招献策。“科技创新要‘坐得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王桂林认为,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基因”,就要探索建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机制。 

  今年,王桂林计划在提案中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者”作用,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作为科技界委员,我有义务传递科创企业心声,反映科研院所诉求,回应广大科技人员期待。”王桂林表示,“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直面真问题、探索新路径、找到最优解,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准建言。”

  来源:南方日报2024年2月23日第A02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