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姚建明——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
日期:2024-03-07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亦被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产业同样备受关注。与此同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民建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民建主委姚建明亦围绕低空经济等产业,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以及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比较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的建议。
他认为,产业要激发新活力,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同时也要找到应用场景,打通产业链条,营造良好产业生态,而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
探索低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可先行先试
不久前,被称为“空中出租车”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了深圳至珠海跨海跨城的首次演示飞行,仅花了20分钟,令人惊叹,也对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想象。但这只是低空经济的一个场景。姚建明告诉记者,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他看来,低空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有望成为带动高质量投资的新领域,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但姚建明亦发现,该产业目前存在体制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不足,多头管理导致审批流程复杂;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碎片化状态;低空运营法规体系滞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该领域基建主要以企业自发投入为主,投入资金有限,建设许可难,进展缓慢;以及产业发展生态不完善,商业化应用场景不足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姚建明建议,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行业监管标准出台提速,以国家产业母基金带动地方和民间投入,支持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完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明晰路线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促进低空资源高效配置,完善低空经济发展动态监测和统计;推进国家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而在低空经济产业链建设方面,他认为,应加快产业链上游布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加速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突破;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搭建环境试验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一批整机制造、航电控制系统、运营维护等企业发展壮大;重点鼓励和奖补工业级无人机整机研发、制造和应用。
在场景应用方面,姚建明表示,可以加快打造若干“低空+”应用场景示范区,包括以物流、巡检、农业为重点应用场景;加速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营进程;聚焦应急、消防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行业应用型无人机采购等等。与此同时,姚建明认为,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划定指定空域开展各类先行先试试点,打造低空经济样板城市,探索旅游观光、城市空中出租车等重点样板型场景的商业运营,成熟后逐步推广。
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
除了在低空经济可以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在姚建明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他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面朝中国南海海域,拥有独一无二的海洋生物发现、培育、研究天然禀赋,同时具有国家战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前沿研究、粤港澳融合发展和国际化合作等比较优势。
但姚建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同时也存在专项研发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天然药源收集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仍待加大等问题,急需国家层面通盘谋划部署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加速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推动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同时构建高效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育体系,发展海洋生物养殖,并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国家海洋生物医药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对基础性研发进行长期资金支持;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开展海洋生物创新药物定向研发、订单式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研发。
而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把握优势,在这一领域创造更大的成果?在姚建明看来,可以以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发展为契机,持续优化海洋生物药物审批和药品申报流程,此外,推动部分与中药属性相近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保健产品研发和审批的制度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先行先试,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在海洋生物提取和合成方面,姚建明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和大健康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以上市许可持证人制度为核心特征的创新药物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探索科技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圈,丰富创新基础。
此外,姚建明认为,应充分利用港澳在现代医学和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领先成就和国际视野,建立三地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审评的三地“互认机制”,实现大湾区区域范围内海洋生物医药药品和大健康产品的互认互通,推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赞
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