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媒体报道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广州政协建议从文化思想根源杜绝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

日期:2020-03-10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韩希):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下简称“市政协文史委”)9日建议,推动移风易俗 从文化根源杜绝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

  根据病毒解析和流行病学分析,2019冠状病毒很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2月2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规定(草案)》也在向公众征求意见,相信会极大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进程。但市政协文史委认为:如果不改变人们的观念习俗,在利益驱动之下,极易导致滥食、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地下化”,出现反弹。因此,除了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还应该双管齐下,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转变人们陈旧愚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彻底解决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久禁而不止的问题。

  该建议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人们食用野生动物进行了解构。

  野生动物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直到今天,一些国家的原住民仍将食用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补充蛋白质的生活必需方式。在中国,目前食用野生动物更多是出于好奇、风俗、彰显身份或者某种功能迷信的目的。在传统中医药中,动物入药相对常见的有十几种,包括熊胆、麝香、犀牛角等。民间习俗中燕窝、鱼翅等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三是宠物与制品。象牙、犀角、玳瑁等制作的贵重工艺品受到人们追捧,鳄鱼、蜥蜴、蛇、水貂等成为许多时尚品牌的衣饰原料。还有人把野生动物当宠物。

  所以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但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之风仍屡禁不止,以广州为例,据林业部门的调查,自2001年到2019年,受访群众中表示没吃过野生动物的从44.6%提升到了84.30%。表明公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有一定提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顽固地存在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精华和糟粕并存。如古代哲学观中提倡“天人合一”,主张珍爱万物,但在传统饮食文化中,也推崇甚至夸大山珍野味的食用;由于缺少科学的认知,伪科学大行其道,不文明陋习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人们对于彰显地位、身份、个人品味的盲目追求,将食用、豢养野生动物或拥有野生动物制品看成身份显赫、地位尊贵的象征;对滥食、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认识不足,研究表明,在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动物,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增大了公共健康风险,但仍有一些人没有从2003年爆发的SARS中吸取教训,“好了伤疤忘了痛”,无视风险,重蹈覆辙。

  为此,市政协文史委建议,为了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杜绝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外,我们建议还应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来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对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一是认真鉴别区分传统文化内容,饮食文化上要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倡导“舌尖上的文明”,改变饮食误区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丢进垃圾桶。

  二是对于中医药等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推广使用中医药替代品,鼓励通过人工驯养、采用替代品等方式发展中医药产业。同时,注重提高养殖技术、完善检疫标准。

  (二)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在全社会提倡科学文明的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养生文化

  一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二是加强科学饮食知识的普及,三是以科学数据与实例向群众普及食用、接触野生动物的危害与风险。

  (三)强化宣传和教育,倡导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宣传合力;二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宣传造势;三是重点加大学校和社区的宣教工作;四是严禁在各类平台传播与野生动物有关的产品宣传内容;五是在宣传中倡导生态平衡。

  (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一是政府与公众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二是大力推行文明生活习俗;三是鼓励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让人们的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社会新风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