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APP》:警钟提前20天敲响!广州疾控“掌门人”这一波操作太硬核!

日期:2020-02-28     

  “帮助大众去除健康风险因素,就是疾控人的使命和奉献。”

  杨智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流行病学主任医师,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获得2003年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2008广州市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智聪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疾控人”,在本次广州新冠肺炎疫情中,率领中心硬核抗“疫”。当武汉首次通报疫情,他的职业敏感拉响警钟;他做出的疫情研判和防控建议,为广州的防控工作及早做好准备和决策依据;作为“掌门人”,他对市疾控中心的工作做出合理布局并及时调整,以顺应不同阶段防控需求。

  尽管,疾控人未必为太多市民熟悉,杨智聪深为自己的身份自豪:岁月静好时,疾控人在大众不知不觉中守卫着公众健康;当疫情发生,疾控人义不容辞地冲在最前,把自己挡在病毒和市民之间。

  疾控人“要比绝大多数人走得更前”

  杨智聪是一名低调实干的疾控老将,履历中记载着他多次和重大疫情、灾情的交手。

  去年1231日,武汉发出“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的通报,在他心中敲响了警钟。当天,市疾控中心把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警戒级别提高,要求各区疾控、各医院相关专业人员强化监测,中心内部建立起“关注武汉疫情”小组。元旦一过,市疾控在3日举办不明原因肺炎培训班,又在中旬组织对市内动物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暗访。

  19日,国家公布疫情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后,杨智聪立即着手进行人力调配、建立实验室检测方法、防护和消杀等物资储备,并且要求中心实验室密切关注厂家研发、生产试剂的进度。17日,国家一批准病毒核酸试剂,市疾控中心立即采购2000份,凡是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报上来的病例,一律排查。

  “不能说广州还没有发现病人,我们就不以为意;也不能等到全国都关注疫情了,我们才开始行动。作为疾控人,我们就必须有这个职业敏锐,要比绝大多数人走得更前。”杨智聪说。

  预判形势

  年初二即提议做好网课准备

  作为广州市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杨智聪多次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疫情研判专家会,提出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策略,事实证明,他提出的预判,为广州的防控工作争取到不少提前量。

  对于武汉的疫情,市疾控中心持续密切观察,发现病例在不断增加,那段时间武汉每天到穗火车有39列、来穗航班14个。119日,在市政府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会议上,杨智聪据此研判:广州市随时可能出现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做好人员、物资、机制的准备。次日,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从医院对一名武汉来穗患者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21日经过国家、省的复核,确认为广州首个确诊病例。

  122日晚上,当市领导问及广州疫情预计时,尽管当时广州尚未出现本地传播病例,杨智聪作出预估:广州至少会出现过百新冠肺炎病例。

  126日,市领导到市疾控中心调研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广州累计病例14例,形势未算太紧张,杨智聪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措施:“建议预先搭建起网上教育系统,万一疫情暴发起来,学生要延迟开学,这套系统就可以马上用起来。”

  截至目前,杨智聪领导市疾控中心做出了7期疫情风险评估,其中一期报告专门指出,慢性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风险人群,为了避免他们频繁到医院就诊、开药,建议医保部门立刻制定措施,延长患者开药周期。27日,市医保局宣布疫情期间实行“长处方”政策,医保参保人慢性病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

  “建议理发、医院口腔科等和人体近距离接触的行业暂缓复工”“考虑到患者发病前已可能有传染性,建议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时间跨度扩大到患者发病前两天”,在杨智聪参加的省防控专家会议上,提出的这些建议都被采纳。22日,广东率先扩大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跨度,21日国家发布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作出了相应的修订。

  近期广州市的防控重点调整为对返穗人员的健康筛查和管理。对此,杨智聪表示:“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比起来简便快捷,成本也更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企业医务检验室都可以做,我们也会建议企业对重点疫区返穗复工人员开展抗体筛查。”

  多次调整防控队伍

  力保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作为市级疾控机构“掌门人”,杨智聪需要对防控工作进行总体布局。根据疫情不同阶段的需要,他一个多月间对单位的人力分配调整了十多个版本。目的之一就是力保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122日,市疾控中心启动中心层面应急响应工作,打破原有科室建制,把全中心分为八个工作组。疫情初期,由于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组的报告、统计、分析、报表、风险评估等工作量较大,加上区疾控人手不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做得不够细致,这就意味着无法及时找出潜在感染者,是抗“疫”的大忌。

  为此,杨智聪迅速调整人手,强化流调力量。同时,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规范:“我们规定,病人的行踪要从发病前的第1天逐日问到第14天,搞不清楚的,则通过相关部门的大数据查清。”

  “杨主任对待工作十分严谨,交给他审阅的报告,每个表述都要有数据支撑佐证,甚至半夜一点他还会让我们核对报告上的某个细节。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时,对于一个病例,即使已经找到了某种传播途径的证据,他也不放弃排查其他途径的可能性。”一名市疾控的医生告诉记者。

  理顺机制、制定规范后,广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大为改观,一些原本感染源“不明不白”的本地病例,最终都被证实与输入性病例相关,使疫情研判、风险评估更为客观。

  “默默守护大众健康,是疾控人的使命”

  119日至今,杨智聪没有了“休息日”的概念,“有时晚上10点下班,工作电话还一直‘追’着我回家。”现年58岁的杨智聪,入行已快36年,经过多次疫情的洗礼,他越来越为疾控人的身份而自豪。

  “你看我现在穿着白大褂,但和市民常接触的‘白大褂’又不同。市民病了,会主动去找医院里的临床医生;我们是公共卫生医生,多数是我们主动去找市民,或者说,市民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我们的服务。”杨智聪举例,孩子出生24小时内接种疫苗,成长中可能遇到的流感、龋齿等的预防,老人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都是疾控职责范围。“我们的工作和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民吃的每一顿饭是否安全、喝的每一口水是否洁净;去看电影时室内空气是否符合标准,每天乘坐的地铁是否存在危害身体健康因素,我们都会监测、评估,假如发现问题,提出给相应部门整改,去除风险因素。这就是疾控人的使命和奉献。”

  疾控人员奋战在隔离病区,病毒检测与时间赛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疾控中心的一线工作人员无暇顾及自身安危,日以继夜、争分夺秒进行病毒检测,力保检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这些“疾控人”不仅要对从市内各大医院送达的“疑似病例”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检测,还要亲身上阵,随时深入病区,与病人近距离接触采样。

  大年初二(26日)凌晨,在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的时候,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李医生接到紧急任务,去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采样。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李医生与其他同事一样,取消了全部假期,24小时奉命值守,一旦收到疑似病人的信息采集通知,就马上出动,到定点收治医院对疑似病人进行咽拭子采样,并迅速转交病毒免疫实验室对标本进行核算RT-PCR检测,就为了一个答案:病人是否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早一分钟确诊,就为病人赢得早一分钟的救治。一分钟,有时就是一条生命!

  在大多数人已酣睡的深夜里,李医生选择成为一位“逆行者”“独行侠”,义无反顾深入病区。十多分钟就会湿身的隔离服,李医生要穿7小时以上。工作完摘下口罩,他的脸上会出现一道道勒痕。但跟这些不适相比,病人的安危更为重要。李医生一心只想尽快开展病毒检测,第一时间出具结果,及时排除疑似病例。采样完成后,还要进行检测实验、上报结果等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绝不允许出错。

  对于高度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李医生要与其密切接触,用咽拭子采样管对其咽部进行采样,并严格遵守3层运输包装的要求,把样本放入UN2814生物安全运送箱密封送检。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李医生还要赶回市疾控中心对样本进行检测、报送。对于时刻与病毒打交道的“疾控人”来说,与病毒抗争的战役只是刚刚开始,这注定是个不眠夜。

  其实,像李医生这样坚守在前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千万个。他们在公共卫生战线上,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健康,凭着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冲在疫情最前面,但他们同时也是别人的女儿或儿子,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许医生也是一名“疾控人”。自疫情发生以来,许医生就忙碌在病毒检测一线,已经加班好几天没回家,每天只睡23个小时,年初一凌晨2点才吃上年夜饭。许医生的太太说:“我带上糖水去探班,等到深夜也没说上话,只能把糖水打包好放在办公室,让他们忙完后可以吃上一口滋润的糖水。”其实,这不仅是一碗糖水,还是家人的牵挂。

  小张是应急处置组的成员,小杨是宣传组的成员。张杨CP“男主外,女主内”,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两人有一个未满3岁的女儿,疫情未发生前他俩曾承诺过年带女儿游玩,女儿也满心期待。疫情发生后,两人只能将女儿交给老人家照料。女儿哭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人也只能抱着不断地安抚,然后坚定地回到工作岗位上。

  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及时病毒采接样、实验室不分昼夜的检测、分析研判疫情风险......这是“疾控人”的担当。

  广州市疾控中心每天派出市场暗访和外环境监测小组,对全市的各个重点场所外环境进行新冠病毒监测。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招之即来是态度,来之能战是技术,战之必胜是决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职责所在,义不容辞。你们是疾控战线上最勇敢的战士,是疫情面前最美的“逆行者”“独行者”。向你们致敬!

  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源:广州日报APP2020228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