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新快报》:广州市政协委员李建武:下田如吃饭平常教人种水稻吸引45万粉丝

日期:2022-01-27     

  袁院士的教诲铭记于心,“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第一次担任政协委员,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是压力也是动力,加油!”26日,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李建武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上参会期间的照片。这条朋友圈,见证了他2022年一趟奇妙的旅途。 

  除了是近日佩戴委员证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向大会递交了人生中第一份提案的委员,李建武还是行走在乡间田地里的农业学者,是短视频平台上拥有5个粉丝群聊的科普博主。不变的是,不同身份下的他,都关注着农作物的种植问题。 

  首篇提案关注耕地保护 

  戴着框架近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这是身边人对李建武最直观的印象。近日,广州进入“两会”时间,李建武和其余554位委员一道参政议政,向大会提建议,献点子。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提案,不知道写得如何。”李建武说,今年他写的第一篇提案聚焦耕地保护问题,题目为《关于建议广州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提案》。 

  李建武说,近年来,各地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数量有了保障,但耕地的质量却难以保证。他提到,前几十年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了工业污染及化学农药残留的污染。在这样的耕地上,很难种出符合标准的农产品。 

  为应对耕地宜粮生产能力挑战,李建武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投入力度,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建好高标准粮田。与此同时,推进农业污染治理,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牢记袁隆平教诲:种出好水稻须下田 

  1985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的李建武,自2009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工作。 

  2010年,他在三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相遇。此后便将袁院士的教诲铭记于心,“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于是,下田就跟吃饭一样,成为李建武的工作真实写照。他说:“我们365天,基本上有70%-80%的时间在田里面度过的。” 

  2016年,在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时,有个周末,李建武与同事在田间劳作了一上午。下完田的他们身上沾满了泥巴。中午将近12时,他们来到旁边的村民家,借用水龙头冲洗泥巴。临走时,意外听到一句:“看到没有?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像他们这样天天玩泥巴,脏兮兮的。”李建武说,这可能是他这辈子听到的,心里一下子特别难受的话。 

  在李建武看来,种田这件事虽有辛酸,更多的是甜蜜。他分享了另一则故事,故事中的他,帮助农户实现增产。 

  “20来岁的黄毛小孩教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户种田?”2013年,正在做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的他们,来到一处基地,带来最新的品种与种植技术,教村民种田。新技术与传统的种植方法有差别,种了几十年田的农户一时无法理解,这个不到30岁的人真的比他们会种田吗? 

  那一年,李建武在村子里住了下来,自己种了两亩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下来,他种的田地每亩比其他农户所种的增产了200多公斤。实打实的案例,这才慢慢让村民们信服。李建武说,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开始很多村民难以理解,慢慢地就接受了。 

  一直致力于让水稻更高产、更安全 

  除了担任广州市政协委员,李建武还担任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职,致力于让水稻及其他农作物更高产、更安全。不仅如此,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科普博主。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李建武的个人账号为“李博士教你种水稻”。拥有290个视频作品,以及45.2万粉丝量的他如今获赞接近800万。 

  视频中的他褪去近日的西装革履,取而代之的是休闲的衣服,外加一顶田地间标配的遮阳草帽。草帽或戴在头顶,或系在脖子处,或拿在手中。每段视频开头,他都会亲切地和粉丝打招呼,说:“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的是……” 

  一条条短视频记录了他与水稻的一年四季。冬天,李建武穿着棉服,科普种植水稻过程中的选种、晒种、浸种、种子消毒等注意事项。春天到来,他穿着长袖,分享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夏天,他带来水稻新型移栽方式的分享。到了稻谷丰收时,遍地金黄收割忙,他说:“这片杂交水稻已经做到高产与优质共存。” 

  来源:新快报2022年1月27日A5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