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什么是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听听委员怎么说

日期:2022-11-11     

  日前,市政协委员、渤海银行广州分行高级尽责审查经理助理李遂萍和越秀区政协委员、广州领耀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地理标志协会副秘书长余敬良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话题,一起探讨广州如何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越秀区政协委员余敬良、主持人林海婷、市政协委员李遂萍)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广州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40年。40年来,广州不断提升名城保护的规划治理能力,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多元化路径。“十三五”期间,广州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全面保护历史文化。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为广州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众多,其中,荔湾、越秀、海珠和黄埔等4区的26片街区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广州如何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以“绣花”功夫促进街区保护和活化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的?

  越秀区政协委员、广州领耀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地理标志协会副秘书长余敬良:工作让我开始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故事

  余敬良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自小在东山长大。他回忆,在读书时期还没有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他经常见到这里的建筑,感觉很古朴。“这里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记忆所在,我记得这里有一个电车站,感觉很亲切。”余敬良表示,小时候,自己见到一些有一定历史、外观特别的建筑会留有印象,但是对于它们的历史文化却不甚了解。 

  作为广东省地理标志协会副秘书长,余敬良要研究很多涉农产品和食品背后人文、历史意义。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需要有30年以上的历史,在评选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故事,因此,我有了很多机会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 

  “很多年前,我有一种感觉,有的地方有很多有名的片区,能够加深游客对当地的街区和人民生活的了解,成为旅游的必经之地。而广州似乎很少这样的地方。有时候朋友过来玩,我一时半会找不出这样的地方。”2018年开始,余敬良去了广州大大小小的街区调研,了解建筑的保护情况和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主持人:您认为目前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情况如何呢?

  市政协委员、渤海银行广州分行高级尽责审查经理助理李遂萍:街区根脉难寻,挖掘和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我习惯研究各个城市的建筑物,我发现有历史文化的片区会吸引更多人。在调研广州的街区时,我会关注它的环境是否幽雅,食物是否好吃。这些建筑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如果游客能够看得到、摸得着,还能有消费的场所就更好了。”李遂萍提到,广州的泮塘五约现在建设得不错,在各种民俗节日期间,市民游客可以看花艇、欣赏粤剧,体验多种传统文化活动。 

  李遂萍认为,街区活化最重要的是人文记忆和建筑文化内涵挖掘,让他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利用。“然而,广州很多街区的文化根脉难寻,挖掘和研究力度还不够,不少地方给人一种‘藏在深山无人识’的感觉,比如荔湾区的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西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承,比如对粤剧、民俗口诀等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和创新不足,西关大宅里的故事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觉得挺可惜的。”

  越秀区政协委员、广州领耀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地理标志协会副秘书长余敬良: 

  走访永庆坊期间,余敬良发现这里不仅商业做得好,还很有生活气息。游客来到这里,不会仅仅觉得这是一条商业街,还能看到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楼房、小店等元素,让游客能够体验广州的特色生活。 

  “我比较关注街区的商业运营模式。广州的永庆坊和新河浦代表了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两种不同的运营模式,永庆坊是商业房地产开发的成功案例,而新河浦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一个网红打卡点。我们会思考两种运营模式各自的优势,还会思考是否有第三种模式。”余敬良表示。 

  “我觉得沉浸式体验是一种手段,怎么让更多人体验这些历史文化街区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才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现在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的游览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只是过来喝杯咖啡,拍照发朋友圈,”余敬良指出,街区文化活动普遍较少,其中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活动也不多。此外,街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优质的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场等设施极度缺乏。很多街区商业网点与其他街区雷同,旅游商品、一般饮食、普通服饰、住宿等业态没有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您认为广州应该如何打造沉浸式历史街区?

  市政协委员、渤海银行广州分行高级尽责审查经理助理李遂萍: 

  李遂萍认为,广州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不高,除长洲岛、新河浦、沙面等部分街区外,市民游客普遍对广州其他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了解。“比如南华西街,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现存有海幢寺、潘家大院等著名历史建筑,是广州唯一保留的十三行行商聚居地,但现在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我觉得我们可以融入更多的当地文化,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在河涌上卖艇仔粥,或者用无人机售卖,广州茶楼点心车也可以引入街区,打造‘车仔模式’和‘艇仔模式’。”李遂萍建议,广州要开展内容营销,提升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展演、艺术节、话剧节、非遗节、民俗活动等主题节事活动,形成全年具有时序性的主题推广,塑造街区的品牌形象。有了这个时间表,市民游客就会对此抱有期待,过来参观游览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李遂萍建议,街区还需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抖音、直播等传播方式,制造“网红打卡”爆点,广聚人气,吸引游客,提升街区影响力。

  越秀区政协委员、广州领耀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地理标志协会副秘书长余敬良: 

  余敬良认为,各街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发展思路。在2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选择有条件的街区,“一街区一策”,制定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规划。“有的街区还可以考虑引入大型文旅地产公司、文旅集团,加大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保护力度;通过道路和绿化景观提升、建筑立面整饰、店招改造、灯光造景等方式,开展场景营造。” 

  此外,余敬良认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还需要创新消费业态和增加互动式体验。“比如可以引入陶陶居、广州酒家等传统粤菜、茶楼、广式早茶餐饮企业,通过开展粤曲演出、在街区内搭配推车售卖等形式,增加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引入广式甜品等地方小吃小店,激活‘后街经济’等。在互动式体验方面,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打造一街区一品牌项目,结合街区特色,创作主题演出节目,在街区定期展演。引进鸡公榄、粤语讲古等街头艺人表演,打造街头艺术风景线。在节假日、周末期间,举办快闪活动,吸引游客行人参与其中;在河涌条件允许的地区设置花艇巡游,展现花城特色。”余敬良表示。

  广播全媒体记者: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2022年11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