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委员访谈】市政协委员李遂萍: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日期:2023-01-12     

  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众多,其中,荔湾、越秀、海珠和黄埔4区的26片街区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可以试点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近日,市政协委员李遂萍就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主题接受采访。

  什么是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

  李遂萍介绍,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是将历史城区的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可观赏、可互动、可体验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软实力,包括三个内容:一是风貌微改造,就是对街区风貌的保护性开发。二是文化赋能,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三是业态创新,就是对街区活力的再造。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李遂萍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州推动历史街区改造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也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目前广州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6个,主要分布在荔湾区(14个)、越秀区(8个)、海珠区(3个)和黄埔区(1个)。

  但这些街区要真正迸发出新活力,还面临着一些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街区的文化根脉挖掘和研究力度不够,有些传统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中遗失了、弱化了。二是引力不足,特色重塑和业态活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是知名度以及市民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知度不高。为此,李遂萍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制定沉浸式历史街区发展规划,实现街区活化复兴

  要从市级层面高度重视街区,建立市级层面的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在2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选择有条件的街区,“一街区一策”,制定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规划。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加大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保护力度。

  二、挖掘历史文化,实现街区主题化

  从保护、挖掘、激活三个角度着手,深入挖掘片区发展史,打造文化主题街区,利用民宅改造为民俗展览馆,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推出“建筑可阅读”项目,制作“一部手机游老广州•文旅VR全景地图”,实现建筑的“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享”。通过举办粤剧、岭南古琴的沉浸式演出,广州榄雕、砖雕、木雕现场体验等创新方式,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市民游客之间互通往来的桥梁。

  三、开展业态创新,实现消费场景化

  一是创新消费业态。引入街坊老店、网红美食和地域美食项目,增加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引入广式甜品等地方小吃小店,激活“后街经济”;考虑在有河涌的街区设艇恢复疍家贩售模式,搭配无人机,售卖投递艇仔粥等传统特色美食;规范城市民宿,由文化部门牵头促成民宿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使民宿成为展示广绣、广彩等广州非遗的平台;设立步行街区,引入黄包车游览项目,培训车夫成为广府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二是增加互动式体验,打造一街区一品牌项目。结合街区特色,打造票友集聚地,与广州粤剧团、话剧团合作,创作主题演出节目,在街区定期展演。引进鸡公榄、粤语讲古等街头艺人表演,打造街头艺术风景线。在节假日、周末期间,还可以举办快闪活动,吸引游客行人参与其中。在河涌条件允许的地区设置花艇巡游,展现花城特色。

  四、开展内容营销,提升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托各类节日、节气以及其他历史文化,举办主题展览、展演、艺术节、话剧节、文化旅游节、非遗节、民俗活动等主题节事活动,形成全年具有时序性的主题推广,塑造街区的品牌形象。还要搭建专业化推广平台,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抖音、直播等传播方式,制造“网红打卡”爆点,广聚人气,吸引游客,提升街区影响力。

  李遂萍表示,“我们要在营造烟火气的同时,引领新潮流,让广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有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加美丽,更富魅力。”

  统筹/市政协办公厅新闻宣传处 

  文字、视频/梁健仪 

  视频拍摄/陈晓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