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市政协委员李鹏程:“广州红色岁月美术展”具有探索性创新性艺术新象

日期:2023-12-13     

  编者按:日前,“理想之光——广州红色岁月美术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旧址开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接受收藏周刊专访表示,广州美术家主题性创作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与形式风格上都有多元化拓展,呈现出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艺术新象。现转载专访内容,以飨读者。

历史题材绘画,史实、史境、史观缺一不可

  收藏周刊:这次大展都有哪些亮点? 

  李鹏程总体来看,一是主题鲜明突出,充分彰显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社会价值。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到《团旗展东园》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从《汇聚春园》到《人间正道——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从《省港怒潮》到《广州起义》……此次展示的作品,循着广州红色岁月展开,沿着星星之火的燎原之路,以“美术+文献”的形式生动讲述广州在中共三大及大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组织和重要机构的红色故事。配合着展厅中展陈装置的呈现与精心设置的展览打卡点,在营造历史现场感中,融合了历史题材和艺术之美。 

  二是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作品中透出艺术家在技艺融合、风格类型、表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突破。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再现,从群体塑造到个体描摹,在鸿篇巨制的叙事中倾诉激越的当代情怀,以新颖的视角和深入的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在作品中都涌动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具有史诗性的精神特质。 

  三是老中青同台献艺,充分反映新时代“红色主题”的繁荣景象。在创作中大家树立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这次主题创作活动,不仅促进了美术家艺术水平的提高,更促使美术家对文化使命的思考和精神品格的追求,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大大提升。 

  四是中青年作者渐成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力,显现出可贵的创作活力和探索精神。此次参展的百位艺术家当中,新文艺群体画家有49位,青年画家有24位,其中“青苗计划”培育人才的有11位。“青春状态”贯穿于整个展览中。

  收藏周刊:在当今多元、开放、自信的文化语境下,艺术品类、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广州红色岁月”题材美术创作应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审美演进? 

  李鹏程:我认为关键要素有三个:一是“史实”的客观叙事,作品所展现的历史细节和具象描摹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作者要先行学好历史,到“广州红色岁月”题材发生的“现场”去实地感受、搜集材料,作艺术呈现;二是“史境”的艺术表现,作品须体现出作者主观的艺术构思与审美造诣,而不能止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简单摹写。不仅重在“写真”,更重在“传神”“铸魂”,反映“中共三大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以及“广州大革命的精神”;三是“史观”的价值表达,即作品中历史观与社会价值判断的隐在展现,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表现,皆须明确地显示出价值,实现作品意义的升华。 

  历史题材绘画中的“史实”借“史境”的叙述而生动完满,继而向观者传达“史观”价值的建构,三者不可缺一。这既需要艺术家对于历史事件有宏观和感性的把握,又需其在具体的创作中进行跨越时空的想象转换与情节设定,通过作品来展现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真实。

既有宏大场面的描绘,又有典型个体刻画

  收藏周刊:我们了解到,这次大展对提交的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漆画、综合材料作品进行了严格评审,最后评出100件优秀作品参加展出。可以分享并赏析几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吗? 

  李鹏程:林永康的油画《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用写实的手法,以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观念和形式上挖掘人物造型的内在美感和力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单纯浓重的色调、有节奏的光影和色块,呈现出一种凝练简约、单纯含蓄的气质。朱俊旭的国画《拉黄包车的书记陈延年》紧扣主题,利用近似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抒情的手法、单纯的笔墨、雕塑般的造型、浑化的墨韵、干涩的线条,勾画出陈延年以一身工人打扮和工人们一起拉黄包车的情景。欧华星的雕塑《鲁迅在广州白云楼》以独具匠心的塑造手法,巧妙地将作品的透视空间效果放大,凸显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力度,用随性洒脱的雕塑语言来传达鲁迅的内在精神,从鲁迅的目光中透射出他坚毅刚强的人格魅力,整件作品既激扬着正气,又充斥着一股别具一格的静谧与诗意。苏星的漆画《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漆画具象与平面的结合、色彩与漆性的呼应,散发着神秘、高贵、厚重、灵动的魅力。

  收藏周刊:通过这次展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广州美术家在主题性创作上,呈现怎样的面貌? 

  李鹏程:从这次展览的作品可以看出,广州美术家主题性创作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与形式风格上都有多元化拓展,呈现出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艺术新象。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既有宏大场面的描绘,又有典型个体刻画。

40个人物没有一个原封不动照搬历史照片

  收藏周刊:据我了解,巨幅油画作品《凝聚共识》是由您主导策划构思完成的,也是第一张表现中共三大会场现场全貌的美术作品,以您看来,一幅好的主题创作,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李鹏程:巨幅油画作品《凝聚共识》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的历史瞬间,这是目前第一张表现中共三大会场现场全貌的美术作品: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40位中共三大代表挤在狭小的房间里,激烈讨论,气氛热烈。 

  构思《凝聚共识》时,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现象与本质,处理好细节与整体,如何将集体意识与个人情感相融汇,使历史伟业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好的主题创作,如前面所说的要处理好“史实”“史境”“史观”的关系。一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这是红色主题美术创作的基本准则。历史的真实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魅力所在,红色题材革命历史本身就很精彩,只要创作者“身入”“脑入”“心入”“情入”,把历史内在的、符合真实的元素展现出来,作品就会很好看。当然,一部作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可以从艺术角度赋予更多写意的、浪漫的渲染和艺术上的升华。在策划构思《凝聚共识》草图时,从多方面入手参考材料、广泛征求意见,走进中共三大历史,与中共三大代表展开情感的“交流”,不断挖掘对象的精神气质,再以动作、表情、服装、道具等表现出来。 

  二要重在内涵,塑造精神图谱。红色主题美术创作不仅重在“写真”,更重在“传神”“铸魂”。《凝聚共识》作品里40个人物的动作更含糊不得,创作团队基本上都找到历史照片的依据,但没有一个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在参照大量史料、回忆录、采访和读解历史照片后找到的符合人物性格的习惯动作,着重把握精神的内涵,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在人物塑造、细节刻画和笔墨表现性上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得到视觉的震撼,进而融入画面,融入历史的空间。 

  三要追求创新,充分展现魅力。无论是构图还是在视觉角度上,都要积极应对图像时代的挑战,反复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构思,在光与影、色彩与色泽、笔触与笔意等方面突出视觉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凝聚共识》是一个俯视视角的画面,更像“抓拍”,历史还原度高,现场感、记录性强。画面中的人物之间充分交流讨论,身着白色长衫的毛泽东持笔准备记录的姿态,则更符合他当时的身份和职责,自然而然地置于画面重要位置。会议空间中的道具主要有茶具、杂志、笔砚、文稿、会议记录稿和封面画着马克思的书。画面中央红色桌布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使作品拥有丰沛的生命景象。

  收藏周刊:您认为,当下举办“广州红色岁月美术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鹏程:这次创作活动关注中共三大广州召开100周年这个节点,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大革命时期,随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成为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党的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璀璨明珠。这段历史见证了一段段光荣革命传统,承载了一幕幕红色记忆。画卷是铭记历史、和鸣时代的最好方式,更是承载党和国家发展历程、民族复兴的最富诗意情怀的视觉篇章。它们既凝聚了家国情怀的亲和与深沉,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伟大与庄严,每一件红色经典作品如同一个绵延生长、常看常新的生命体,持续释放艺术表达的温度、力度与深度,随着时间积淀不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来源:新快报2023年12月3日第A09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