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评估干预机制
日期:2024-01-09
日前,市政协委员、市农工党市委会常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范妮,市政协委员、广州可扬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逸山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何逸山、主持人林海婷、市政协委员范妮)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如何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一直是热门话题。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自卑、压力大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据估算,在10至19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同样严峻,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达17.2%,重度抑郁达7.4%。
2020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对1万余名广州市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初步显示广州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10%-15%。而据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公布的数据,近年的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高危来电中,18岁以下青少年约占1/4,2020年占比24.2%,2021年占比23.4%,2022年占比26.2%。其中,三年总数的男女性别比是34:100,即约为1:3。心理健康关系青少年自我形象、自尊心、社交能力、人际关系的建立,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学校、家长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评估干预机制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呢?
市政协委员范妮:
“近年来,我发现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来到医院就诊。有的家长会向我咨询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医院就诊。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方面,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在发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大家会主动寻求帮助。另一方面,我发现在我们的精神专科医院里,不管是门诊的病人还是住院患者,青少年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了。我们需要开设夜诊和周末诊,才能满足青少年的问诊需求。”范妮表示。
“我自己也是一位妈妈,我的孩子正在读高中,我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范妮表示,在面对孩子的求助时,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所在,理解孩子的难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我觉得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不要讳疾忌医。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患,及时寻求帮助。”她认为,全社会应该营造一种正确面对心理疾患的氛围,全民一起关注心理健康。
市政协委员何逸山:
“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他们的一些负面情绪并不能很好地宣泄和缓解。我的女儿在外求学,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包括生活和学习。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会经常和她聊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小事都会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何逸山表示。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集体生活、独立思考。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不太稳定。另外,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网络成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孤僻、自卑、忧郁、暴力等情绪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他表示。
主持人:在调研过程中,您关注哪些方面呢?
市政协委员范妮:
“这几年,我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增多,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等情况越来越普遍,有的孩子甚至达到了疾病的状态。大家也会发现,越来越多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在18岁以下。在整个抑郁症的患者群体中,青少年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部分中小学生因为抑郁症休学,影响学业,也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我认为,如果我们有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较好的预防手段,他们可能不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我觉得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对青少年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她表示。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正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供给和相关资源是不足的。在学校里,具有相关资质的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其实是比较少的。社会上的心理治疗咨询机构良莠不齐,缺乏良好的管理和监管。另外,专科医院目前的配置对于患者来说还是不太足够的。比如我们医院,医生给患者开了一张心理治疗单以后,患者可能需要轮候比较长的时间。因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每次治疗的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一天接待的人数非常有限,所以心理咨询的人力消耗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对症下药”呢?
市政协委员何逸山:
“我建议各个大学或者师专院校能够开设关于心理学的课程,让每个老师能够学习关于心理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成为老师的专修课程,并且与考核成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我发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经验有着严格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质量。” 何逸山表示。
“我们虽然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但是其辅导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很难学习到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只是具备理论教学知识,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辅导时,他们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质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体现。”何逸山还表示,部分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形式化严重。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实际行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只能靠校医、班主任来疏导。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市政协委员范妮:
“作为一个医生的话,我的愿望是大家在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能够做得更好一些,不要让心理问题走到末端的疾病的状态。我们认为产生的患者越少是越好。在心理疾患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干预。”她表示。
“我觉得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少熬夜,保证他们拥有适当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户外活动时间,其实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能够减轻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另外,如果真的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一些应急事件或生活事件需要专业人士处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到他。”范妮表示。
她认为,完善青少年心理评估干预机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需要提升心理干预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在学校教职工中普及学生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定期组织各级各类老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具备对高风险学生实施危机干预的能力,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公立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督导。学校还要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和转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学校与属地公安、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与学校建立预约、转介、远程心理干预服务。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增加儿少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护理人员,扩充儿少专用医疗场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充足服务能力。
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