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委员访谈】市政协委员范妮: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日期:2024-01-11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关系青少年成长。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合力,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日,市政协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范妮,就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接受采访。

  范妮表示,青春期是儿童发育到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此时的心理健康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都至关重要。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跟哪些因素密切相关?范妮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典型的事件或因素触发的,主要集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引起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与孩子自身的先天素质、家庭氛围与教育方式、学校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社会竞争与不良影响等均有密切关系。根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例如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关于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范妮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首先,要促进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医教联合体”,深化医校协同,强化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共享;增强媒体、教育、医疗、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宣传引导效果,营造理解、尊重、关爱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氛围;在社区、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公益性、普惠性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供给;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将“家长学校”常态化,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支持和引导。 

  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招生培训规模;增加医保投入,提高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医保报销比例;增加医院心理治疗资源供给,落实国家“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要求;规范社会化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弥补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方面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引入情绪管理、社交管理等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情绪行为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引导学校和相关医院建立联动机制,推动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指导高校、中小学开展工作。增加优质高中学位供给,各级学校还应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精神,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学校和家庭还要明确增加学生可自行支配的自由活动时间。 

  在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方面,依托本地区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汇聚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鼓励支持将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加强课程设置研究,将心理健康课程有机融入到有关学科教育和劳动技艺等课程中,加快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研究分析的节奏。

  统筹:市政协办公厅新闻宣传处

  文字、视频剪辑:杨冬玲

  视频拍摄:陈晓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