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就未成年人保护话题建言献策
日期:2025-06-09
编者按:日前,广州日报新花城APP刊登了《深一度丨教育康复何处寻:当一个家庭面对脑性瘫痪,我们能做什么》一文,其中,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就未成年人保护话题建言献策。现转载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郑子殷指出,残障儿童的社会支持既是未保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这个领域的实务难题。近年来广州未保工作构建了完整的基层力量架构以及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接下来恰恰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社区力量如何在残障儿童领域从兜底救助进一步迈向常态化的发展性支持。
他认为,要让多方专业力量在复杂个案中汇集成社区共同体,过程中其实需要多方转化策略思维,形成一线可以直接用的行动机制。
一个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里,第一个环节是预防,紧接着是发现。郑子殷指出,而在发现这个环节,其实越来越多人会在发现一个残障儿童迫切需要支持时,通过各自的方式传递善意,或是直接帮扶送物资,或是以自媒体传播让爱心裂变。这座城市其实有互助的基础,而接下来可以,也应该更高效地整合善意。
“我们目前特别需要在社会面普及专业共识——既要鼓励每个人在发现一个残障儿童需要更多支持保障生存和发展时予以善意;也要向公众普及专业理念,包括保护隐私信息,以专业系统视角替代个体视角,联系未保工作者提出系统支持需求。”郑子殷说,普通人发现线索该找谁,怎么沟通,这些都是需要普及的素养细节。
“像爱心人士发现李晶晶和豆豆的困境时,第一时间通过热线联系社工,清晰提出教育康复的专业支持需求,与社工持续沟通——这是成功的,但也是偶然的。”郑子殷建议,接下来的未保素养普及要跳出概念的宣讲,普及具体的报告联系渠道,告诉大家怎么找社工和未保相关主体,介绍具体沟通方法,普及技巧性知识。
实际上,不仅公众,未保相关行动者或多或少也需要这种普及,有时某种程度上,因为专业的过于强调,有时专业人士更容易“困在自己的认知里”。
在郑子殷看来,这种科普本身其实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过去我们书本上教尊老爱幼,但时代其实不断向前,我们现在不仅要懂得尊老爱幼,更要树立国家亲权的意识,懂得儿童的权利保障,这些都是可以在书本上更新迭代的。”在他看来,只有这种文明观与时俱进时,未成年人保护,才会变成一种基本的社会素养。
在搭建一个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件事上,尤其需要将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共识和技巧纳入社会基本素养,就像急救要打120,救火要打119,要细致到每个人看了都可以直接照着学、照着操作的技巧理论。在郑子殷看来,当大家都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才可以在发现儿童困境线索时,更好也更坚定地拉动多方开展未保工作。
当一个爱心人士发现了一个儿童困境线索并反馈给未保工作者,后者能否扮演协作者角色,对后续能否联动多方专业资源,构建跨专业的支持体系,进而为一个面对重度残障的孩子找到适合的基本发展性支持方案,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卡点。”郑子殷说,实务中想要联动专业资源往往并不容易。
“大家不一定了解特教康复,帮扶就会停留在物资慰问。但一旦可以去中心化地联动多专业探讨支持方案,慰问可以变成辅具支持,微心愿可以做成康复训练,帮扶也会更有效。”郑子殷建议,这时其实也需要优化基层未保工作的指标要求,让大家不怕“多管闲事”,同时整理社会专业资源清单,让协作者知道可以找谁。
“就像公众需要知道转介报告应该找谁一样,一线未保工作者也需要了解不同专业领域可以找谁,并获得联动的空间和自由度。而这个清单也应该是灵活而详尽的。”郑子殷说,在此基础上,这个协作的共同体需要以陪伴儿童解决问题为共识,而李晶晶后面所需要的支持恰恰就是这样更紧密、更跨专业的协作团队支持。
当大家都上心“多管闲事”了,豆豆才会获得更有保障的未来。郑子殷说,“至于谁来解决协作背后的人力等方面成本,大家其实要意识到,缺资金不是因为没有资金,而是大家有没有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当一个团队能解决实际问题,资源也会自然汇聚而来。”
“很多地方都有上下信息联通转介的系统,也有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但这是行政联动工具而非专业联动。如果大家以流程或自身专业为中心,跨专业联动就会从可选项变成‘不选项’;如果以儿童为中心,跨专业联动必然是必选项。”郑子殷表示,大家必须意识到复杂个案中,大家要开展的不是流程工作而是创造性工作。
重残儿童的社区支持在研究领域里也是充满挑战的议题,而未保工作也需要从兜底向发展,从大而全向精准支持转型。郑子殷认为,这时其实可以在行政联动之外,从机制和共识上将跨专业协作纳入重度残障儿童支持的重点,并针对资源链接的创造性、协作意识和能力进行实务性培训,以儿童为中心跳出圈子外求专业的协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赞、林琳 实习生 何永睿、周瑞晔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