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就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话题建言献策
日期:2025-06-24
编者按:日前,南方都市报刊登了《隧道台阶高又陡 老人过街苦又难》一文,其中,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就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话题建言献策。现转载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广州市在2023年印发的《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亦明确,广州要形成连通易达无障碍出行系统,其中既有道路无障碍改造达标率80%,按标准持续增加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无障碍电梯、轮椅坡道等设施。
日前,有市民报料称,黄埔大道西珠江大道人行隧道北侧出入口仅有步行阶梯可供出入,多年来至今未有设置电梯或扶梯可供无障碍通行。南都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这些阶梯相对较陡,对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而言,上下阶梯的过程颇有挑战性。
政协委员建议应研究替代方案
连通天河中央商务区(CBD)两大商圈的重要人行交通要道,却因缺乏无障碍设施成为中轴线上制约出行的“瓶颈”。长期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对此认为,该问题对周边居民日常出行、城市形象以及社会公平性三方面带来不良的影响。
他表示,缺乏无障碍设施会导致轮椅使用者、老年人、孕妇、伤病员等群体面临“寸步难行”的困境,构成跌倒、摔伤隐患,迫使部分群体放弃通行或绕行远路。而长期出行障碍也会带来心理上的负面问题,即可能引发孤立感、自卑情绪,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与社会产生隔阂。
“作为广州CBD中轴线关键节点,无障碍短板与国际大都市定位严重不符,削弱城市人文关怀形象。”郑子殷认为,该问题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及广州“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相悖,影响宜居广州的印象。“在自媒体时代以及举行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大背景下,残障人士遭遇出行困难的案例易引发负面舆情,损害城市口碑。”郑子殷如是说。
他进一步提到,隧道缺乏无障碍设施更是违背“通用设计”原则,剥夺特定群体平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实质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歧视性缺陷。加深“设施鸿沟”,违背“共同富裕”背景下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共识。
即使珠江大道人行隧道北侧改造或者加装电梯项目因“地质条件、地下市政工程复杂等情况,施工难度大、工程风险高”被不建议实施,郑子殷仍建议,广州市相关部门可以研究一些可行的替代方案:如隧道出入口可以评估加装升降平台的可能性,增设如斜挂式轮椅升降平台等设施;为满足除轮椅使用者外的其他人群,可加装手扶电梯:或者在隧道出口延伸Z字形缓坡,每段设休息区,降低改造难度;在楼梯前、扶梯前也可以设置求救电话或呼叫按钮,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呼叫服务。
他表示,广州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应该遵循科学的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规划体系、技术标准、社会参与等多维度统筹规划推进。“希望有关部门对于无障碍设施不能停留在‘有’的维度,还要回归到‘有用’的层面。办好一个赛事温暖一座城市,广州应该借十五运、残特奥会的东风,为无障碍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广州样板’。”郑子殷说。
文:南方都市报记者 陈卓睿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