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在行动

市政协委员付伟:锻造水产种业振兴的更多金“鳞”

日期:2022-12-28     

  编者按

  12月24日,南方农村报第二版发表了市政协委员付伟署名文章《锻造水产种业振兴的更多金“鳞”》。现转载全文,以飨读者。

  日前,由广东水产学会评选的首届“钟麟水产种业科技奖”在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四届广东水产种业产业大会上发布。“钟麟奖”是全国首个专门为水产种业设立的奖项,以鱼类养殖学家、家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发明者钟麟的名字命名。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科技创新始终是产业变革、产品迭代乃至经济增长、社会前进的最大牵引力和最强驱动力。即便是农业、水产这类几乎与人类文明一并起源的古老行业,也必须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而因时因势、求新求变,在满足果腹之欲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在供给侧与消费侧的互动升级中,为人们提供更为充足、健康、绿色的舌尖享受。 

  水产振兴,种业为先。当然,如此句式,也可以套在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但水产的特殊性在于,较之别的行业,其距离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奏凯一刻相对更近一些。这固然源于水产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水产种业基础相对较好。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和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996至2018年间的215个新认定品种中自主培育的有180多个。一代代水产种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一项项成果,造福国人餐桌上的水产逐步实现了从“不够吃”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 

  新征程上,水产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也到了必须破解的临界点。这其中,品种改良与创新,成为凿开坚冰最为关键的一件利器。从罗非鱼到脆肉鲩,从海鲈到鳗鱼,从“网箱鱼”到“跑道鱼”,近年来,一个个市场爆款和生产模式创新的背后,同样伴随着水产种业的一次次自我突破。这种突破,既来自基础研究领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厚积薄发,也来自行业转型升级“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产研融合。对于水产种业来说,产业大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深深扎在科技创新的土壤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钟麟奖”可谓应运而生、恰逢其时。这个奖应该能够成为一块磁石,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推进水产种业发展的浩荡队伍中来;能够成为一盏明灯,为那些水产种业创新的探索者们照亮前行之路;能够成为一座熔炉,锻造出中国水产种业振兴的更多金“鳞”。 

  着眼打造“水产种芯”,近年来,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多省纷纷加快布局,提出了建设水产种业“南繁硅谷”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接下来,水产种业的组合拳不仅要继续打,而且要更精准、更出彩、更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统”的思维强化育种公共平台和领军主体建设,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同步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减少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就是要以“实”的落点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格局,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速率和实效;就是要以“进”的姿态密切追踪国际国内水产领域前沿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育种方向,从而在区域贸易自由化等挑战和机遇中始终牢牢把握主动权、持续增强竞争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2022年12月24日第02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