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华南地区最早商办电厂变身广府华侨专题博物馆

日期:2023-09-29     

  漫步沿江路,海珠广场西侧,一栋淡黄色单体建筑格外引人注意。1909年,广东官方与华侨为主的民间商人合股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赎回粤垣电灯公司自办,就在这栋建筑里创立了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由于设在沿江西路五仙门一带,民间俗称“五仙门电厂”。 

  2021年7月,由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活化而来的广州华侨博物馆建成试运行,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文物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2022年,百年老建筑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今年6月又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历经百年,这里走过了哪些不凡岁月?翻开故纸堆,我们共同追溯它的来历、沿革和当下。

  历史渊源: 

  名自五羊传说,又享花市“加持” 

  “门杳名存,昔日花街成美俗;墙坚地固,过时电厂启深思。”这副对联说的就是广州的五仙门与发电厂。 

  五仙门在明朝时称“五羊门”,在明嘉靖年间是广州城南门之一,清顺治八年(1651)改名为“五仙门”。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明代新南城共有城门八座:“……曰永安、曰小南、曰永清、曰五仙、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曾到广州越华书院掌教的浙江名士杭世骏(1693-1733),写有《五仙门》一诗:雁翅城回百雉尊,骑羊今识五仙门。门迎江海分头势,岸缩蛟龙刷尾痕。贡道开帆双虎合,洋关交市百夷屯。苍茫指点扶胥上,秋鬓萧萧落日昏。 

  从诗中可知“五仙门”之名其实就来自广州著名的五羊传说。五仙骑五羊自南海而来,从天而降,降在广州何处,史志文献记载不一。主要说法有三处:一说在今北京路北端省财厅前西侧一带,即北宋时的十贤坊地,当时五仙观即建于此。一说在今五仙观所在之坡山。坡山自古是城中高岗,仙人降落于此,十分合乎情理。另一说在五仙门,也就是今天广州一德路东端与五仙里交界处为中心的周围地带。 

  因为以上几种说法,十贤坊曾建五仙观,今坡山建五仙观,城门也被命名五仙门。而五仙门还有来自“花市”的“加持”。 

  早在唐宋时期花市就已在广州出现。到了明末清初,以素馨花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明末著名诗人黎遂球的《素馨赋》曰:望通衢之凝霜,列七门而成市。成书于清初的屈大均《广东新语》之《四市》记载说:“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屈大均又称:“花客涉江买以归,列于九门。”在七门之外,又加上了五仙门和永清门,各个城门口常年设置零售花市,其中以五仙门花市最负盛名。 

  昔广州河南(指广州市民俗称的珠江南岸,即现在的海珠区)大片农田种植素馨、茉莉两种花,花开时节,花农早上采摘鲜花,挑到江边“花渡头”,乘船渡江到北岸,上岸后最近的城门便是五仙门,所以城门口花市最旺的是五仙门一带。而“花渡头”遗址就在今同庆路与滨江中路交界处江边,今解放大桥南。海珠区政府曾在这里建渔鸥“花洲古渡”牌坊,后因建设解放大桥,该牌坊迁至晓港公园。

  近代荣光: 

  见证广州城市变迁和电力产业发展 

  城门虽已杳,门名却留传。从五仙门到发电厂,这里见证广州成为中国电力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将电灯引入广州,在督署发电照明。其时,离电灯发明刚好相距9年(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这比光绪十六年(1890)在北京中南海清宫安装发电机和使用钨丝白炽灯还提早两年,可以看作是中国以电灯取代油灯时代之开端。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又批准侨商黄秉常在广州试办电灯公司,将电灯引为民用。但公司成立之后业务进展较慢,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迫关闭。广州电灯公司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中国民族资本最早经营的电灯公司,比宁波电灯厂早创办11年,仅比中国第一家英商办的上海电气公司晚8年。 

  先行者的探索虽然折戟了,但历史的“灯光”仍在延续。根据中山图书馆藏《广州电力公司艰危之实况与急切挽救之办法》,“广州市电力公司之前身,为英商创办,实始于光绪二十七年,其时设厂于五仙门外……迄光绪末年,国人感受外力之刺激,知权利不可外溢,遂于宣统元年,由英商之手赎回官商合办,经此之后,始有电力公司之名”。 

  宣统元年即1909年,粤垣电灯公司由广州官商从英商手中赎回自办,后合股组成广州市商办电力股份公司,这就是俗称“五仙门发电厂”。五仙门发电厂是广州建造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也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广东和广州第一条13.2千伏送电线路就是通过五仙门发电厂送出的。 

  说来有趣,同为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五仙门发电厂也与广州柴油机厂的前身协同和机器厂有着一段缘分。1915年,协同和机器厂试制成功70匹马力的火胆柴油内燃机,成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8年该厂又造出了一台160匹马力的船用四缸火胆柴油机,该机以压缩空气开动,能够灵活倒顺车,曾装在轮船上作航行表演,再次轰动一时,后来就被五仙门发电厂购去作动力设备。 

  1919年,五仙门发电厂改为商办,为扩建电厂发行股票募资,得到华侨的积极支持。1920年,五仙门发电厂迎来扩建,在旧厂房旁建新厂房。 

  南立面墙头上的巴洛克檐口灰塑山花,西南侧旗杆下的墙头原标有的“广东省会电力机厂”和西南墙头上“1920”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见,是当时扩建的证明。扩建的五仙门发电厂南立面采用柱式构图、水泥批荡窗花、巴洛克檐口山花,是20世纪初西方建筑艺术折衷主义的体现。五仙门发电厂南面首层采用沿街通廊骑楼,体现工业与商业建筑有机结合,63.6米的长廊是目前广州现存最长的单体骑楼建筑,融入了岭南建筑的理念。 

  电厂的迅猛扩张是当时广州城市迅猛发展的侧影,也解决了广州城市用电的需求,带动了长堤路一带的经济繁荣。自五仙门发电厂供电以来,大新、先施、永安公司以及爱群大厦、永安堂等一大批侨资企业与建筑应运而生。 

  1932年,民国政府决定公用事业应由政府经营。于是将电力事业收归市营,成立广州市电力管理委员会,由当年7月1日起,将电费附股一毫取消(即每度电收费二毫),以减轻民众负担。其电动机用户电费关系工商业,照章程分别递减。1935年,官办广州发电厂已颇具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国时期,广东省的多数小型发电厂,发供电营业互为一体,发电厂既管发电,又管供电和营业,发电厂的生产人员,兼管运行值班和维修。唯有装机容量较大的广州市五仙门、西村发电所只管发电,供电线路和营业工作由其主管单位另设机构管理。 

  几经曲折: 

  停产后险被拆除,又曾作酒吧街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广州国民党反动派制定了对广州大破坏的计划,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行动口号,密谋在逃窜之前将广州的粮食和重要设备、资金、原材料运走,来不及运走或运不走的全部炸毁。广州的电力厂、自来水厂等重要工厂也被列为重点破坏对象。在这严峻的时刻,广州人民群众积极护厂护校,保护城市公共设施。 

  自当年5月起,广州的许多工厂、学校以“应变”“防止坏人乘机捣乱”为口号,先后成立了应变委员会、护校委员会、护厂队等公开组织,在中共地下党员或地下学联、广州工协会员的领导下,开展护厂护校工作。 

  作为广州市重要发电厂,五仙门发电厂全体职工200多人英勇护厂的事迹更为感人。他们组成了警卫、消防、救护3个应变小组,另设临时紧急修理组,又预先购足了一个半月发电用的煤炭,日夜坚守岗位,保证市区的正常供电。外宿职工大部分都回厂住宿,预防不测。该厂护厂队在老工人的带领下,人人臂扎红带,手拿铁棒,日夜在厂房四周巡逻守卫。 

  10月14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炸毁海珠桥。五仙门发电厂受震极烈,发电机部分受损,门窗玻璃粉碎,铁片纷飞,职工受轻重伤者30余人,但各人仍坚守岗位,照常工作,抢修机器,工人一面抢修机器一面警戒,至当晚11时解放军入城,保护了工厂无损。 

  10月,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高军为接管伪广州市五仙门发电厂军管代表。1950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委任高军为五仙门发电厂厂长。1950-1951年,西村、五仙门发电厂先后推行生产区域责任制,设锅炉、汽机、电气等工场,各工场设运行、检修班组。厂部设股(室)和值长组。当班值长在生产副厂长领导下,根据电网负荷与调度指令组织生产运行,统一指挥各运行班组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 

  1952年2月17日,五仙门电厂3台共1.7万千瓦发电机组与西村发电厂并网运行,联成广州电网,广东省电力系统开始形成。1975年,作为广州发电厂一个发电车间的老五仙门电厂停止发电,发电设备被拆除。80年代后期五仙门发电厂因不适合环保要求和耗用能源较大等原因被撤销。 

  80年代后至新世纪前,发电厂的建筑用途暂无可考,有报道称发电厂经历了20多年的封闭。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的公开报道,当时的五仙门发电厂险被拆除:2000年,王建国参加了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在广州调研的过程中,他看到珠江边上有一个很显眼的工业建筑,最初还不太清楚那个建筑是什么。但是按照上位规划,这里要被拆除,将要建起三栋超高层建筑。 

  “我当时在《老广州》画册上看到一张黑白的历史照片,认为这里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高,绝对不能拆掉。”于是,王建国向广州市政府建议保留五仙门发电厂,广州市政府又去和开发商谈判。历经波折,这片区域得以保留。 

  2002年,广州启动建设10条特色商业街,其中就包括沿江路酒吧街。两三年间,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店瞬间兴起,这里最早的咖啡厅还取名“1920”。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五仙门发电厂,面向珠江的厂房首层骑楼内的房屋改作他用,分隔成一间间商铺,统一开发为一批欧式风格的酒吧、咖啡厅、小型西餐厅、茶艺馆、工艺品商店,内部则是一家重金属摇滚音乐的主题酒吧。 

  至2010年后,从一德路一路红火发展的精品批发市场档主也在旧厂房里做生意。2012年10月,五仙门发电厂发生大火。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商家的生计,也对五仙门发电厂旧址造成了破坏。原本的酒吧街也由于租约到期,以及政策、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逐渐衰败。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开始围蔽,一个百年老建筑亟待重生。

  破茧化蝶: 

  数年修缮只为最大程度保留原状 

  保留下来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何去何从?2012年,广州市人大和政协分别提交议案和提案,提出把越秀区沿江路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改造成为广州华侨博物馆。 

  原来,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长期以来,广州侨界一直呼吁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2012年,致公党广州市委在广泛听取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意见建议,并对建设华侨博物馆的可行性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在广州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建设广州华侨博物馆》的提案。 

  提案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广州市政府确定采用文物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在五仙门发电厂旧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2015年,广州广恒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将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建筑物及相关文物古迹用地土地使用权捐赠给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16年,由广州市重点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负责项目建设,以保护文物和利用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活化广州历史老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的活化利用首先是要对建筑进行修缮,但这一过程存在多个难点。”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说,保护修缮前,五仙门发电厂现存旧址占地面积约263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481平方米,2008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的原状。

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

  产权几经更迭,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经费投入大;地下室空间狭窄,施工作业难度大,清运和增加桩基需对机械进行特殊改装定制;外部雕花塑字因年代久远损坏严重,需专业人员对残缺部分重塑......这些都是旧址建筑修缮中面临的难点,尤其是五仙门旧址历经多次改扩建,建筑内、外部破损严重,如东立面原围护结构缺失,南面沿街建筑东端加建、改建严重,厂房内部因先后被改造成酒吧、餐厅、精品交易市场等,建筑结构被严重破坏。 

  市文物局和市代建局共同组织召开多次专家评审会,结合图纸及现场勘察,抽丝剥茧明确建筑主体,最终形成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保护修缮思路:先拆除建筑主体加建、扩建内容,再对建筑主体进行加固,最后在加固的基础上修建新结构。 

  “在原有建筑框架内,先将后期加建的楼板拆除,再新建三层楼板,同时吊装钢梁、钢柱,撑起整个建筑结构。”据罗兴连介绍,为保护文物建筑,建筑结构采用施工缝分离的方式,让结构彼此之间有缓冲,尽量降低新结构对原文物建筑的影响。保护修缮后的建筑有两套结构传力体系:原有屋面结构——原有承载墙柱——原有基础为第一结构体系; 新建轻钢楼面(博物馆展区)——新建内部承载墙柱——新加建钢桩、新加基础为第二结构体系。 

  同时为了克服施工空间限制,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施工中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创新,研究并应用“清末古建地下狭窄空间结构加固改造施工技术”,获得“一种灌注桩钻具及钻机”等专利,解决了施工条件严苛、工艺复杂等技术难点。 

  2021年7月,广州华侨博物馆建成试运行,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文物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2022年7月,这里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一周年以来,线上、线下观展人数超300万人次。如今走在广州华侨博物馆里,从大门开始的每一层,我们都能看到原有的旧结构和旧墙体。 

  岁月无声,珠水静流,百年建筑承载侨情,五仙门发电厂的故事仍在续写。就在9月20日,“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暨穗港澳台·华侨华人书画展”在这里开展,170余幅穗港澳台侨界书画艺术家作品在旧址南面骑楼二楼展出。

  设计师其人: 

  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的广州情结 

  亚瑟·威廉·帕内,生于澳大利亚,1900年来到广州,是20世纪初广州建筑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在广州十年间,设计了20多幢各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11座,五仙门发电厂是其早期建筑作品。 

  在广州期间,他在沙面留下了瑞记洋行、礼和洋行、花旗银行以及东亚洋行、时昌洋行、沙面广州俱乐部等;沿着珠江两岸,还有士敏土厂(即孙中山大元帅府)、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部分、广九车站等许多建筑,都是他的建筑设计所设计的。 

  1910年帕内回到澳大利亚后,出于对广州的感情,在设计的数百座建筑中,加入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并将墨尔本偌街十七号建筑群取名为“Shameen”(沙面)。 

  五仙门发电厂现存建筑商业和办公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混合,而厂房内部采用的是钢构梁柱体系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沿江骑楼部分则是钢筋混凝土砖石混合结构。厂房建造时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钢结构建筑艺术,梁柱均为从美国和英国进口的工字钢,以铆钉联接组合,解决了厂房的大跨度和机器震动对结构的影响,是研究广州工业建筑的重要历史文物。 

  建筑风格上,五仙门发电厂外部装饰属于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设计师将钢构造技术、岭南文化元素与西方艺术风格巧妙融于建筑,使五仙门发电厂成为广州民国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 

  【遗产名片】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道果菜西社区沿江西路183号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英商旗昌洋行在广州五仙门承办粤垣电灯公司;安装蒸汽发电机组4台共546千瓦。清宣统元年(1909),官商合股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赎回粤垣电灯公司,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电力公司。1919年,官股招商卖出,变成完全商办,改名为广州市商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旧厂房旁建新厂房,名为广东省会电力机厂,于1920年落成。1938年10月21日,日军入侵广州后,发电厂落入日军之手。1952年,广州五仙门电厂发电机频率从60赫兹改为50赫兹,同年,五仙门电厂与西村发电厂并网运行:1975年后五仙门发电厂因不适合环保要求、机器老化、耗用能源较大等原因而停机撤销,电厂停止运行。 

  价值特色 

  历史价值:始建于1901年,原名为粤垣电灯公司,1909年,官商合股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见证广州电力产业发展。 

  社会价值:改造为华侨博物馆,具有教育和纪念意义。 

  艺术价值:建筑格局保持完整,南面首层为骑楼街,具有岭南特色,是工业与商业建筑有机结合的完美体现。其建筑技术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并具有特定时代的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 

  科技价值:五仙门电厂送出广东和广州第一条 13.2 千伏送电线路,并于 1952 年与西村发电厂并网运行,联成广州电网,广东省电力系统开始形成。 

  现状保存和使用情况 

  主厂房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主厂房建于清末民初,南面首层的沿街通廊骑楼广州骑楼中单体建筑长度最大的、整体性最好、艺术特色突出的一座骑楼,是研究广州工业建筑的重要历史文物,2008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