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

广州钢铁厂:见证工业发展 撑起广州钢铁脊梁

日期:2024-05-21     

  从广州地铁1号线终点站西塱出站,步行不久便可看到不远处耸立着锈迹斑斑的高炉、烟囱、龙门吊。周围遗留的厂房、机车等生产设备,让这片区域俨然成为一座褐红色的“钢铁森林”。 

  这里承载着一代广州人对广州重工业发展的记忆,这里也曾在中国工业史上留下辉煌的落笔:拥有中国第一个棒材连续轧钢工厂(生产能力80万吨/年)、中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厂(生产能力200万吨/年)、华南第一家生产汽车用热镀锌板工厂(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冷轧和热镀锌薄板);拥有中国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第一个上市公司…… 

  “广州好,钢厂烁红霞。烟突嵯峨穿翠幕,铁流腾沸出丹葩。不见日西斜。”这段描述广州钢铁厂生产的诗句,依稀讲述了那段广州铁水奔流、制造业成长的历史。 

  不到一年建成并投产 改变广东“手无寸铁”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尤其是迈入工业化起步阶段后,国内对钢铁产品需求量激增,钢铁工业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之一。1957年,国家冶金部提出按照30万吨级规模建设18家地方小型钢铁厂的部署。 

  彼时,广东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是“手无寸铁”。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决定,要集中力量短期内在广州兴建一座小型钢铁厂。1957年10月,广州钢铁厂破土动工建设。当时条件艰苦,连办公室都是用竹子、芦席简易搭建的,但是参与筹备的工人们还是干劲十足。

图为1958年广州钢铁厂一号高炉点火

  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1958年7月1日,广州钢铁厂一号高炉点火、出铁,广州钢铁厂正式投产。广州钢铁厂建成之初,一共四个车间,包括炼铁车间、炼钢车间、轧钢车间和焦炭车间。广州各大企业和生产力量倾尽全力,支持钢铁生产,广州钢铁厂建成了广东省第一间钢铁炼合厂,年产钢5万吨。从此广州工业发展踏上新的里程,也结束了广东“手无寸铁”的时代,更揭开了华南钢铁工业史崭新的一页。 

  那段火热的生产历史如今还能在老旧报刊上得以记载:一张1958年刊登在《广东画报》的旧照片上,驻广州的解放军汽车生产部队也投入到广州钢铁厂的生产中,他们把矿砂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厂,有时甚至一天八次往返给广州钢铁厂输送原材料;1959年5月21日《广州日报》刊登的旧照片里,广州钢铁厂炼钢车间工人们正在使用广州第一重型机器厂支援的风锤进行打砖……穿越历史的光影,广州钢铁厂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中,奠定了广州制造业的根基,也撑起了广州钢铁的脊梁。

白鹤洞生产基地夜间景象 

  破浪起航 建立全国冶金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在此契机下,1984年广州钢铁厂注册了“五羊”作为钢材产品商标,并于1998年注册“Y”商标作为钢材产品图形商标,两者一直沿用至今。“五羊”牌产品广泛销售到全国各地,并远销亚洲、美洲、欧洲等地区,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高,又得到了“五羊钢铁侠”的闪亮称号。 

  企业职工落实劳动合同制、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广州钢铁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抓住潮流一路拼搏,多项改革创下全国率先、多项生产拿下全国第一。 

  1982年,广州钢铁厂成为在全国国营企业率先签订劳动合同制的企业,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走在改革开放前列。1987年,广州钢铁厂引进瑞士40吨超高功率电炉并于翌年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超高功率电炉炼钢先河。一时间,广州钢铁厂风光无二。 

  经历了十年的“野蛮生长”,广州钢铁厂的瓶颈也开始出现。时任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彭绍辉曾亲历广州钢铁厂走上中外合资道路。他回忆,1987年广州钢铁厂产能只有30多万吨钢,在国内钢铁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广州钢铁厂就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技术与设备落后,且资金短缺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彭绍辉说,经过测算实现广州钢铁厂发展的规划需要筹资十几亿元,但当时企业留利加折旧每年自筹只有6000万元,仅靠自己筹集到这笔资金至少要等20年。 

  不改造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改造又没有资金,广州钢铁厂陷入困境如何破局?痛定思痛,广州钢铁厂将目光放到了中外合资。1988年10月,为了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广州钢铁厂与香港粤海企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全国冶金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广州钢铁有限公司。 

  本次合资带来了4800万美元的资金,广州钢铁有限公司决定把资金全部用于技术改造:从法国引进6000立方米/时的制氧机;从意大利引进年产80万吨钢材的棒材连续轧钢线;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设二期热电站,在关键时刻可满足生产用电量的70%……不仅如此,技术改造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环境,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时,广州钢铁有限公司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成立了5家海外公司,产品销量突飞猛进,还派出了大量骨干成员到国外深造学习,为企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就这样短短数年间,广州钢铁有限公司产能扩大数倍,成为全国58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竞相效仿的对象。1991年12月13日,广州钢铁有限公司年产钢突破50万吨。 

  打破进口依赖 跃升为全国地方钢铁企业首家上市公司 

  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打破依赖进口的局面,想要证明国产的力量,企业面临新科技、自动化的时代挑战。 

  1994年6月,广州钢铁有限公司棒材连续轧钢生产线投产,建成投产全国第一条具有世界8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连轧生产线,取得我国棒材轧钢生产工艺革命性突破,推动国内棒材轧钢从横列式工艺走向连续轧钢,这也代表了当时全国科技含量最高、自动化程度最好的生产设备。至此,“五羊钢铁侠”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底气十足。同样是在1994年,广州钢铁有限公司转制成立广州钢铁集团公司,搭建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规模和范围随之扩大。 

  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同年,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钢”)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地方钢铁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这一年起,广钢中标大亚湾岭澳核电站核岛用建筑钢筋供货商,核岛用钢材首次实现国产化。此外,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工程全部使用“五羊”钢材,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局面,“五羊”彻底打响了在“江湖”上的名号。 

  迈入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广钢也加快了建设发展的步伐。2004年1月,广钢集团公司与日本JFE钢铁株式会社合作的南沙40万吨热镀锌板项目奠基动工,并于2006年1月竣工试产。2004年12月,广钢集团公司年产钢300万吨庆典仪式在珠江钢铁举行,这一次,距离达产200万吨仅相隔2年。

图为广钢新材料钦州五羊钢材生产基地 

  如今,广州城市建筑背后大多能找到“五羊”钢材的身影。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九运会场馆、广州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广州西塔、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鹤洞大桥……广钢为广州筑起了铜钱铁臂,“五羊”默默守护着广州的城市繁华。 

  进入2012年以后国家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同时为适应广州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广钢开始谋划转型发展。2013年9月29日,根据广州市政府《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及转型发展整体方案》,广钢完成了“钢铁冶炼和制造”的历史使命,逐步关停白鹤洞长流程生产线,运转了半个世纪的白鹤洞生产基地走出历史舞台。 

  五十多年来,广钢共生产铁2108.25万吨、钢2903.63万吨、钢材2895.97万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钢铁材料,成为广州重工业发展深沉的记忆。 

  2014年1月,广州广钢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钢新材料”)揭牌成立,承接原广钢集团钢铁业务,通过以品牌运营为核心的轻资产模式开展“五羊”牌建筑钢材的制造与销售。传承了广钢50余年的技术和品牌资源优势,至此广钢新材料成为“五羊钢铁侠”转型成长的新基地。广钢新材料持续推动五羊牌钢材产品品种规格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五羊”“Y”商标品牌先后被纳入“广东省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广州老字号”认定名单,并荣获“T50我最喜爱的广东商标品牌”。 

  广州钢铁厂见证了广州重工业发展的历史,撑起了广州制造业发展的脊梁。如今,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广州钢铁厂旧址,将通过园林与广钢历史遗迹的结合,把遗址内工业遗产元素串珠成链,把一代人对广钢的深沉怀念融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工业记忆。未来,期待广州钢铁厂旧址以广钢工业遗产博览公园的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朝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