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

广东钱局:开国内自铸银圆之先河

日期:2024-07-14     

  “广东省造光绪银币双龙在国际拍卖会上亮相,引得无数藏家竞相追逐。”“广东省造双龙寿字币,1枚最高卖到800万元。”“极美广东老龙(龙元),收藏价值极高。”随便用“广东龙元”作为关键词,用搜索引擎一搜,这些资讯就争先恐后跳了出来。这里说的龙元,是指广东百多年前在全国首造的机制银圆。当时,在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力主之下,广东开全国之先河,首试机器铸币,与市面上流行的各类外国银圆一决高低,以争回货币发行自主权。你也可以说,在张之洞的主导下,广东打起了一场货币战争,而开端之地,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寻访的工业遗产——广东钱局旧址。

  钱局建筑格局似园林 曲廊水榭装点工厂 

  广东钱局旧址在哪儿?说来并不难找,根据史料记载,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购地筹建造币厂(又名广东钱局)。根据地方志的记载,黄华塘是指东城墙(今东风路以北的越秀北路一带)以东的区域,往东一直到今建设大马路的位置,当年因这里建有黄华寺而得名。百多年前,这里毗邻东濠涌,又多池塘,还是一片岭南水乡风光。如今,我们只需从东风路拐入黄华路,往前走一段路,走到省委党校,就可寻访到广东钱局旧址了。当然,当年气派的厂房早已不存,只有一栋银库楼和一个小凉亭保留了下来,诉说着广东在全国开机器制币先河的历史。

  如果时光倒流回一百多年前,这里又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呢?让我们站在这里,借着史料的叙述,发挥一下想象力。我们会看到,这里有一条数十米宽的河流,从一旁流过,河上船来船往。河畔还有一座码头,一艘艘大船在此靠岸,一群人忙着卸货,运货,好不热闹。河上有一座木桥,信步过桥,就进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往里走,又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门楼,底层三开间,二层四周设回廊,屋脊上的装饰是充满本地风味的鱼尾纹和卷草纹。楼前芭蕉青翠,还有各种花草,看着不像厂房的入口,倒有几分园林的雅韵。这个大门,便是当年广东钱局的入口,而这个二层门楼,就是钱局内制钱厂的入口。制钱厂是四四方方一个院落,主要业务就是制造铜钱。穿过制钱厂,就进了银厂,还是一个带一点古雅味道的院落,站在门外,若不是听到机器之声,我们很难把它跟一个工厂联系起来。

  从银厂出来,又见一地花草,往前走几步,就是一个大照壁,雕刻精细,十分雅致。照壁不远处,竹林幽幽,沿着照壁前的小路走几步,拐个弯,看到一个小门,进去一看,居然是一个植满花草的院子,院子里,几间办公房一字排开,这便是广东钱局的办公场地了。有趣的是,穿过庭院,又有一道花墙,花墙上留一小门,走过门,居然看到一池碧水,还种了荷花,荷花池旁有曲廊通往池中一座水榭。人们在办公房里干得累了,到此小坐片刻,倒也是乐事一件。想来,广东钱局的创办者张之洞是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如数注入广东钱局的建筑设计中了。 

  海外银圆占领半壁江山 张之洞定意自铸银圆 

  问题来了,广东钱局到底是什么时候创建的?据史料记载,1887年4月,广东钱局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破土动工,1889年落成。钱局使用的铸币机器,全从英国采购而来,锅炉、车床、钢模、砝码……一应俱全。1890年,钱局开始上线铸造第一批广东银圆,这也是清代首批自铸银圆。 

  广东钱局的建立以及自铸银元这一系列的事情,全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一手操持。那么,张之洞又出于何种缘由,力倡自铸银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说一说当年广州“货币市场”的状况了。要知道,在一两百年前的广州城里,外国银圆可是相当受欢迎。不管是买房子买地,还是娶媳妇送彩礼,人们大多喜欢使用外国银圆。 

  据著名学者吴志辉、肖茂盛在《广州货币三百年》一书中的考证,在1802年~1825年间,外国银圆在广州的流通比例高达53.66%,足足占了货币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1898年~1908年间,广州外国银圆的进出口总额高达近1亿元,以当时一银圆可兑换约0.7两白银的惯例来计算,即为7000万两白银(其购买力约相当于人民币140亿元,笔者注),这一数字可谓相当惊人。

广东钱局全貌

  市面上这么多外国银圆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与广州长期“一口通商”的地位有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我们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当时前来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几乎都是满载银币,以备采购之需,于是,各种外国银圆如潮水般涌入广州。 

  最早流行的是西班牙银圆,被称为“本洋”。“本洋”多是在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铸造的,质地精良,在广州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人把西班牙人打回了老家,开始独立铸币,“本洋”才渐渐衰落。墨西哥铸造的银圆正面有雄鹰图案,被称为“鹰洋”。据学者研究,“鹰洋”先是盛行广州,之后又风行全国,直到20世纪初,全国流通的“鹰洋”仍有数亿元之多。 

  墨西哥“鹰洋”大受欢迎,英国人也想来分一杯羹。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以东南亚的几个殖民地为据点,铸造了数亿枚印有女王头像的银圆,投入中国境内,其中不少流入了广州。此外,美国人、法国人也不甘寂寞,铸造了大量银圆,广东的“货币市场”就格外热闹起来。 

  人们之所以青睐外国银圆,原因就在于“方便”二字。其实,不管哪个国家铸造的银圆,最初在广州当普通白银使用。十三行的行商接受之前,总是先称一称重量,由此也总结出了一枚外国银币约重0.7两的经验。后来,随着外国银圆越来越普遍,商人们渐渐也就不再称重,而是直接以“银圆”为单位进行交易。 

  当时,市面上通行的货币主要是铜钱、银子和银圆三种,把它们拿出来比一比,铜钱太重,只能用于小额买卖;银子不但要称,各种码子换起来还特麻烦,只有银圆计量标准,一买一卖极其便利,于是,外国银圆在广州人的生活里“步步生根”。 

  银圆大受市场欢迎,身价总能高过白银本身,不法洋人就开始出损招了。他们先用银圆购买大量白银,然后想尽办法偷运出境,铸成银圆后再运入境内销售,从中不断“套利”。他们就这样周而复始,间或还在铸币的时候掺点其他金属,以赚取更多利润。渐渐地,这些空手套白狼的洋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开始危及广东的金融安全。 

  广州一向是“天子南库”,不法洋商这样大发不义财,地方大员当然很不爽,一向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更是坐不住,在他们眼里,应对之道唯有一个,引进机器,自铸银圆,把被外国人夺去的市场抢回来。 

  用今人的眼光看,自铸银圆不过是给白银穿上一件标准化马甲,说不上有多大难度,但在当时的朝廷眼里,这是改变祖宗成法的大事,轻易碰不得。所以,虽然两广总督林则徐早在1833年就已向朝廷提出“欲抑洋钱,不如官局先铸银钱”的建议,其后也有多位大员建言自铸银圆,朝廷都束之高阁,直到60多年后,自铸银圆的事才被两广总督张之洞真正提上了日程。 

  广东钱局选址东濠涌畔 全套设备向英国订购 

  张之洞将自铸银圆的事提上日程后,造币厂的选择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考量,张之洞在东门外黄华塘(即今黄华路东侧)买了八十多亩地,决定在此建设造币厂(广东钱局)。在给光绪奏章中,张之洞陈述了选址于此的理由:“贴近东濠,加开宽深,便于运转。” 

  张之洞说的东濠,就是广州古城东门外的护城河。它发源于白云山,经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东南转入今北校场附近,然后沿着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路南下,注入珠江。今日我们看到的东濠涌,就是这条古老护城河的一部分。清代,东濠是广州最重要的水运干道之一,货如轮转,十分繁华。 

  为了便于运输,张之洞还特意谋划在广东钱局门前开一河道,连通东濠。这条河道长近百米,宽15米至近40米不等,深近30米。为了保证水运便利,张之洞还对东濠进行了疏浚,使得东濠更宽更深。这样一来,从外地运来的造币机器和原材料,还有制成的铜币和银币,就可以借东濠直接出入珠江,颇为便利。

  1887年初,远在伦敦的伯明翰造币厂接到了来自广东的一纸订单,委托其承建广东钱局项目。通过这张订单,可以一窥广东钱局的规模——计划每天生产铜币260万枚,银币10万枚,这至少要配备近百台印花机,还有数量众多的造币辅助设备。作为项目的承包方,伯明翰造币厂要负责厂房建造、设备制造和启用以及工匠培训等一系列事务。 

  这无疑是伯明翰造币厂接到的一笔大生意,它自然要竭力做到让客户满意。为此,伯明翰造币厂派出了一员干将——曾参与法国马赛造币厂、日本大阪造币局等多家造币厂开办事务的爱德华·韦恩来到广州,主办广东钱局建设事宜。爱德华·韦恩还带来了四个助手,分别担任主计长、轧片机师、印花机师和制模具师。由于干事得力,爱德华·韦恩后来还被聘为广东钱局生产主管。 

  1889年3月,广东钱局竣工。当年5月,广东钱局开始试铸铜币。当年11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其筹划多时的自铸银圆未能在两广总督任上得以实现。不过,次年,广东就开始自铸银圆,其式样和形制都是按照张之洞敲定的方案进行的。广东能成功自铸银圆,张之洞厥功至伟。

  广东自铸银圆 各地纷纷仿效 

  光绪十六年( 1890) 农历四月,广东开始自铸银圆。随后不久,两广总督李瀚章将广东自铸银圆的情形上奏皇帝,“窃照粤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业经奏奉谕旨允准试办,遵即督饬局员转饬工匠,另置钢模,将洋文改凿蟠龙外,正面改刻广东省造等字。” 

  原来,按照张之洞最初的设想,广东自铸银圆的成色一定要好过外国银圆,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因此,第一批广东银圆的重量足有七钱三分(0.73两),成色也在九成以上,被学者称为“七三版”银圆。银圆正中是汉文和满文的 “光绪元宝”字样,背面是蟠龙图案金额“广东省造” “ 库平七钱三分”字样,正面外圈还刻上了英文。广东钱局同年还将试造的银币分装两匣,送入京城,呈光绪御览。 

  不料,这批银圆入市流通后,很快就被大批奸商收入囊中,回炉熔化后,铸造成色较低的银圆,重新投入市场,大发其财。为了缩小不法奸商的利润空间,从第二批开始,广东银圆的重量减至七钱二分(0.72两),成色也略有下降。 

  之后的十多年间,两广总督换了多任,但广东银圆的铸造从没停过,先后铸造了数亿枚,入市流通。虽说从第二批开始,广东银圆的重量与成色都略有缩水,但放到货币市场上,还是要稍胜于多数外国银圆,因此很受欢迎,就此打破了外国银圆的垄断局面。 

  要知道,当时各省督抚多有货币发行权。广东龙洋发行之后 , 各省纷纷设局仿造,所造银圆在形制、成色及重量上均与广东相似。比如,张之洞到了武汉后,又开始大造“湖北版”银圆。就是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广东银圆不但在粤港大受欢迎,而且还深入江浙腹地,铸造的辅币——二角、一角银毫更因为使用方便,风行沪上,广东银圆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月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