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邀请委员崔虹、彭妙颜
加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邀请委员崔虹、彭妙颜
日期:2008-06-23
“政协委员话民生”第4期广播专题直播节目“加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将于6月23日(星期一)下午5时35分至6时在广州人民广播电台FM96.2频道播出,直播室邀请嘉宾是市政协常委崔虹和委员彭妙颜。
嘉宾: 崔 虹 女 市政协常委 市农工党成员 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彭妙颜 女 市政协委员 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往往从消费行为开始,在经济社会中,金钱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学生已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如果消费观念得不到正确的诱导,孩子一旦形成畸形的消费习惯,往往会伴其一生,甚至容易走上歧途。
近期,通过调查和对5间中小学校园的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市中小学生的消费倾向及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亟待关注:
一、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目前,我市的德育教育中对消费观教育没有具体的统一要求,而大多数学校并未认识到消费观念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或有所认识但未采取实际措施。
二、广州市已基本实现小康,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与以前发生了重要变化,大部分街区商业比较发达,而且大多数学生每月有2—50元固定的零花钱,不少学生有个人“小金库”,不良消费环境容易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如学校周边的商贩、无牌小贩特别多,经营在早、中、傍晚的上学放学的时间特别活跃,他们见缝插针,变着法儿从学生的口袋“掏钱”,部分商品有恐怖、色情的内容,根本不考虑给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多学生对零售商品附送的卡片、玩具感兴趣,甚至花了钱根本不吃里面的食品,附送品不乏制作粗糙品,甚至含有毒成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奢侈或攀比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如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新学期开始所有的学习用品换新,庆祝生日请客或互送MP3和MP4等高价礼物、时尚品牌消费的从众心理现象较普遍,甚至手机牌子和功能的互相攀比等等,对这些行为放纵便会助长学生追求物质金钱的享受,及时行乐的欲望,当出现经济条件不允许时,造成心理不平衡,首先引发同学间的欺骗和失窃,最后发展为犯罪。
提案办法:
一、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消费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态度,尽快在德育课中推行消费教育,注重通过老师的讲课和辅导,帮助学生明白哪些属于生存消费、哪些属于享受消费、哪些属于发展消费,培养中小学生理性的消费意识,健康的消费习惯,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小金库”。在家长会上,除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应经常提醒家长在消费中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选购衣服时要考虑使用价值,为孩子购买食品时要考虑营养价值等,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慷慨”,对不良消费的纵容。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结合,才能有效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二、学校、科协、文化等部门注重环保教育和节约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主题实践和宣传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节约意识、增强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提高资源忧患意识,从根本上为良好的消费观念打下基础。
三、注重校园的仪表教育,教育学生保持朴素、纯洁的本色,服装打扮讲求干净、舒适、大方。老师本身也要求注重在校园的形象,避免过分时髦的服装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为老师的配备工作服,要求穿统一工作服上班,与学生一视同仁。
四、注重利用新学期开始、春节后回校、六一儿童节、同学生日等关键时期,通过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品个人设计制作比赛、艰苦朴素故事演讲会、个案分析、生日题材作文比赛、假冒伪劣产品大暴光等,做到对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五、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对一些不法小摊贩,学校又无权处罚,因此,建议工商、城管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的违法经营和出售伪劣商品的商店、无证流动摊贩、网吧等进行彻底清查,长期重点管治。
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理财校本课程,放假组织学生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等。
彭妙颜 女 市政协委员 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往往从消费行为开始,在经济社会中,金钱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学生已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如果消费观念得不到正确的诱导,孩子一旦形成畸形的消费习惯,往往会伴其一生,甚至容易走上歧途。
近期,通过调查和对5间中小学校园的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市中小学生的消费倾向及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亟待关注:
一、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目前,我市的德育教育中对消费观教育没有具体的统一要求,而大多数学校并未认识到消费观念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或有所认识但未采取实际措施。
二、广州市已基本实现小康,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与以前发生了重要变化,大部分街区商业比较发达,而且大多数学生每月有2—50元固定的零花钱,不少学生有个人“小金库”,不良消费环境容易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如学校周边的商贩、无牌小贩特别多,经营在早、中、傍晚的上学放学的时间特别活跃,他们见缝插针,变着法儿从学生的口袋“掏钱”,部分商品有恐怖、色情的内容,根本不考虑给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多学生对零售商品附送的卡片、玩具感兴趣,甚至花了钱根本不吃里面的食品,附送品不乏制作粗糙品,甚至含有毒成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奢侈或攀比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如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新学期开始所有的学习用品换新,庆祝生日请客或互送MP3和MP4等高价礼物、时尚品牌消费的从众心理现象较普遍,甚至手机牌子和功能的互相攀比等等,对这些行为放纵便会助长学生追求物质金钱的享受,及时行乐的欲望,当出现经济条件不允许时,造成心理不平衡,首先引发同学间的欺骗和失窃,最后发展为犯罪。
提案办法:
一、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消费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态度,尽快在德育课中推行消费教育,注重通过老师的讲课和辅导,帮助学生明白哪些属于生存消费、哪些属于享受消费、哪些属于发展消费,培养中小学生理性的消费意识,健康的消费习惯,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小金库”。在家长会上,除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应经常提醒家长在消费中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选购衣服时要考虑使用价值,为孩子购买食品时要考虑营养价值等,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慷慨”,对不良消费的纵容。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结合,才能有效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二、学校、科协、文化等部门注重环保教育和节约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主题实践和宣传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节约意识、增强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提高资源忧患意识,从根本上为良好的消费观念打下基础。
三、注重校园的仪表教育,教育学生保持朴素、纯洁的本色,服装打扮讲求干净、舒适、大方。老师本身也要求注重在校园的形象,避免过分时髦的服装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为老师的配备工作服,要求穿统一工作服上班,与学生一视同仁。
四、注重利用新学期开始、春节后回校、六一儿童节、同学生日等关键时期,通过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品个人设计制作比赛、艰苦朴素故事演讲会、个案分析、生日题材作文比赛、假冒伪劣产品大暴光等,做到对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五、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对一些不法小摊贩,学校又无权处罚,因此,建议工商、城管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的违法经营和出售伪劣商品的商店、无证流动摊贩、网吧等进行彻底清查,长期重点管治。
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理财校本课程,放假组织学生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