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委

重要提案摘报

日期:2012-04-10      浏览量:258

  

 重要提案摘报

 

  第五期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2年4月9日

 

  编者按:广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谋策,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现将其中的重要建议分专题摘报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同志参阅。

 

  关于建设专题博物馆的建议

 

  广州华侨博物馆。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的提案认为,广州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华侨文化与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广州文化具有丰富的多元性禀赋。华侨文化在广州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是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是广州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也是广州文化优势的亮点。打造宣传华侨文化品牌,提升华侨文化的影响力,对广州提高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宣传好华侨文化,也有利于凝聚华侨爱国爱乡的热诚之心,进一步发挥华侨的力量,为广州城市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目前,广州有着350多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是全国华侨人数最多的城市。广州的华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华侨往来一直频繁,在广州每日每时都发生与华侨千丝万缕联系背景下,应该有一个集中反映华侨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才能与广州华侨所享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相适应。这也是当前广州创建世界文化名城一项不可少的内容。

  2006年,朱小丹、张广宁、苏志佳、方旋、陈建华等多位市领导都批示,由市侨办等部门调研并建立广州华侨博物馆。但到目前为止,广州华侨博物馆尚未立项。

   建议:

  一、广州华侨博物馆选址:经专家们多方调研论证,建议把目前空置的重要华侨史迹——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改造成广州华侨博物馆。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位于由沿江路到长堤西濠口一带华侨文化线路的交会点,在该址建筑楼上,就能一览无遗地看到塔影楼、南方大厦、东亚酒店、新华大酒店、新亚大酒店、爱群大厦、永安堂等著名华侨建筑,同时还可以看到珠江两岸的其他著名华侨建筑,如太古仓旧址和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纪念馆)等等。把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改造成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可以把博物馆内华侨文化展览和珠江两岸的华侨史迹有机结合,融为无与伦比的“全方位实景式”华侨博物馆,且有望成为中国首家“全方位实景式”华侨博物馆。只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史迹密集的广州才拥有这样天造地设的环境资源,而且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可以争取成为海内外游客必到的独具吸引力的观光场所。这不但使广州的华侨文化旅游线路更加丰富、充实,而且有利于扩大广州的世界影响力,从而提高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实力。

  二、广州华侨博物馆可以现代化声光电多种媒体手段来展示广州华侨的历史、文化与现状,包括:广州华侨华人出国历史;广州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家乡建设贡献;华侨华人对广州开发建设贡献;广州华侨华人杰出人物业绩;广州侨务工作成就;归难侨安置;华侨农场的历史与现状;华侨华人捐赠有形或无形资产;其它。

  三、广州华侨博物馆应具备多功能。除通常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功能外,还应具备学术交流、美术作品展览、华侨华人文化工艺品和文化商品销售等功能。

  四、建立广州华侨博物馆资金。建议政府拨款与征集社会捐赠相结合:一是把建设资金纳入市级财政解决;二是广泛发动国内外侨界捐赠。

  五、建议向海内外广泛征集华侨历史文化资料、实物,以充实广州华侨博物馆内容。

 

  广州工业博物馆。邓伟强委员认为,建设广州工业博物馆意义重大且条件成熟。

  一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需要。广州曾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珠江钢琴、华南缝纫机、五羊自行车等闻名全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广州“退二进三”政策实施后,大型企业陆续搬出广州市区,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产业价值和工艺价值的工业遗存。它们是广州近现代化进程的见证,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也是广州工业发展变迁脉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刻的工业文明内涵,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利用工业遗存建立工业博物馆,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对于传承广州工业文明,丰富广州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是保护工业遗存的需要。随着我市“退二进三”工作的推进,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转移,使城市的功能布局发生一系列变化,使原有的工业遗存主要是工业建(构)筑物逐渐失去作用和意义,相当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工业遗存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还存在着对工业遗存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没有将工业遗存保护列入规划的范围之内,使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业遗存保护工作时无章可循等问题。而土地的高价值使工业遗存保护更加困难,许多工业遗存不是待字闺中就是在没有保留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悄然消失了。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抢救,未来几年,许多重要的工业遗存将可能毁损殆尽。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广州工业遗存亟待全面加以保护和利用。

  三是有利于推进白鹅潭滨水休闲商务区战略实施。在工业大道与珠江后航道之间建设工业博物馆,有利于整合珠江后航道两岸众多的历史码头区和历史工业遗存资源,与大干围工业区、太古仓太阪仓码头创意产业园、庄头公园、洲头咀公园等连成一片,成为我市新的城市会客厅,丰富白鹅潭滨水休闲商务区的内涵,从而促进整个白鹅潭地区的发展。

  海珠区工业大道周边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建设广州工业博物馆的理想场所。这一带一直都是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第一个工业区,分别有全国第二大缝纫机生产基地、第三大新闻纸生产基地,重型机械、电器、纺织、造船、化工、橡胶、烟草、冶炼等工业也在全市举足轻重,是广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工业大道也因此而得名。目前,上述企业已大部分搬离海珠区,留下大量工业遗存、空地,在海珠区建立工业博物馆符合实际、条件具备并且有浓厚的工业历史文化氛围。

  市人大2011年3月通过的广州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广州工业博物馆。2011年6月,时任市长的书记在广州市规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白鹅潭地区要形成现代风格建筑与古老的历史建筑风格并存的格局,保护城市历史文脉。2011年11月5日,市政府通过的《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在鹤洞桥地段建立工业博物馆。

    建议:

  由市文化部门牵头,尽快立项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州工业博物馆。

  一、尽快确定广州工业博物馆的项目选址。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比对,建议选址海珠区工业大道北以西、昌岗西路鹤洞桥南侧环岛路段的广州锌片厂昌岗石油城。该地块位于白鹅潭滨水地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其中文物古迹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娱乐用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他为道路。临江一侧是石油运输码头,南侧为上世纪50-70年代的工业厂房。附近有地铁8号线、广佛2号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地块内工业企业目前已陆续搬离,而且厂区内建筑等工业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完好,包括工厂、车间、仓库、锅炉、烟囱、储水罐、车站、码头、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传输场所、露天工业设备等等,特别是油罐建筑很有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建筑价值和重大的社会意义。这些遗存是建设工业博物馆的基础条件,只要稍加改造就可充分利用,实现现有厂房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建设周期短,改造成本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二、尽快对广州工业博物馆立项。从目前来看,广州还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博物馆,不仅与丰富多彩的广州工业文化不相适应,而且远远滞后于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发展需求。广州工业博物馆建设对于抢救、保护、传承、展示、弘扬广州工业文化具有充分的理由,项目的实施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从整个白鹅潭地区发展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广州工业博物馆列入2012年度广州市重点项目进行立项。

  三、尽快启动广州工业博物馆建设。通过公共投入、公益性资金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尽量保持工业原貌,保留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地域背景,对工业遗存进行开发再利用,把全广州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也一并整合起来,建成具有特色的广州工业博物馆,作为记录和展示广州工业文明历程的窗口、工业文明教育基地、工业艺术创作基地、现代工业设计研发及创意中心。

 

  广州自然博物馆。谢伟平委员认为,北京、上海、天津等许多大城市都有规模较大的自然博物馆或在博物馆内设立“自然之部”,而广州目前没有自然博物馆,这种状况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适应。

   建议:

  一、结合城市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在广州建设一个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同时与广东科学中心在展示内容、形式方面不同的大型自然博物馆,高水平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并争取成为国家级博物馆。

  二、广州自然博物馆陈列内容包括:基本陈列厅:以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示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古生物陈列厅:展示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进程,让人们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植物陈列厅:展示植物亿万年的演变,由水生到植物登陆,揭示植物蕴藏的奥秘;动物陈列厅:展示“人类朋友”身上的奥秘,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还原再现。

  三、广州自然博物馆陈列方式应充分利用现代声、像、光、电等技术成果,使陈列内容形象生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